〔政策觀察〕臺當局對大陸經貿政策的兩面性(2002-10)
時間:2002-10-15 14:30 來源:
海峽兩岸加入WTO後,雖然臺灣當局對其大陸經貿政策做了一些修改和調整,但仍存在諸多限制。兩岸至今無法實現直接“三通”,經貿交往在形式上基本維持“間接、單向”的畸形結構,在內容上也沒有體現對等與公平的原則。未來一段時期內,臺灣對大陸經貿政策的走向將會呈現出“‘三通’嚴於投資”、“投資嚴於貿易”的格局。
逐步放寬對兩岸往來的限制
到目前為止,臺灣對於兩岸貿易的限制主要是限制臺灣從大陸進口的産品項目。在臺灣1萬多種進口産品目錄中,允許從大陸進口的有7757項,僅?全部農工産品進口項目的73.15%。其中,在農産品方面,開放的主要是漁産品、乾果及煙酒類,而大陸較具競爭力的新鮮果蔬、畜禽産品及主要種植業産品如大豆、玉米、稻米等均未開放,這些未開放的項目?總項目的近40%。在工業品方面,開放的多為一般輕工業消費産品,大陸家電等競爭力較強、在島內有一定競爭性的産品仍在禁止之列,同時,臺灣市場幾乎援用了WTO所有能夠限制大陸産品入島的有關條款,且單方面自行決定,適用的條件與標準也低於對其他WTO成員,甚至還制訂了一個“大陸物品進口防卸機制”作為最後防卸。這些限制性規定明顯違背了WTO規範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公平貿易與自由競爭原則。
但在WTO的框架下,臺灣將根據兩岸經貿的發展情況,逐步放寬對兩岸貿易的限制。
對於兩岸人員的往來,臺灣當局將會在較短的時期內,全面開放大陸人民赴臺觀光。不久前在臺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召開的第十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上,臺灣“陸委會副主委”陳明通表示臺灣“觀光局”已擬定計劃,將視市場實際反應情況及大陸人民到臺觀光的人數,在兩岸“三通”之前全面開放大陸人民赴臺觀光。雖然在全面開放初期階段,臺灣當局仍會對每日進島觀光人數進行總量管制,但這畢竟是在朝開放的方向定調。隨著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臺灣當局全面開放大陸人民赴臺觀光將會為期不遠,兩岸人員往來也將日益熱絡。
有限度放寬臺商赴大陸投資
去年臺灣“經發會”達成了多項共識結論,建議當局將“戒急用忍”政策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開放兩岸經貿與投資,簡化大陸投資審查分類標準。但是,半年多來,“經發會”共識結論的落實極為有限,臺灣當局至今仍實行“投資嚴於貿易”的大陸經貿政策,特別是對石化業上游及半導體8?晶片廠投資大陸進行種種限制與控制。在島內的巨大壓力下,臺灣當局於今年3月底宣?“小規模、低度”開放8?晶片廠前往大陸投資,但僅限于開放製程技術在0.25微米以上、在島內有12?廠投資、技術研發留在島內的8?廠,且在資金上進行總量管制。更有甚者,臺灣當局為了使高科技産業根留臺灣,還擬制定《國家科技保護法》和《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地區任職許可辦法》,限制特定高科技人才赴大陸工作,對島內高科技産業實行“戒嚴”。
眾所週知,2000年以來臺商掀起了第三波投資大陸的熱潮,此波“大陸投資熱”以高科技産業為主,?臺灣對大陸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目前,臺灣島內以半導體工業為龍頭的高科技産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臺灣經濟新的發展取向,迫使過去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經濟模式向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研發和技術服務轉進,而這種轉型與升級,需要建立在與大陸關係密切的産業分工基礎上。大陸龐大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對未來臺灣經濟的重要意義,是今後臺灣經濟發展所無法回避的。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持續升溫的“大陸投資熱”,臺灣産業要想?局全球,就要先擁有大陸市場,通過融合?吸納祖國大陸更多的資源和優勢,拓展臺灣經濟的發展空間,為島內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開闢新的道路。因此,未來臺灣對大陸經貿政策的調整將體現這一原則,有限度、分階段地對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種種限制予以鬆綁。
兩岸金融業務往來漸趨開放
長期以來,臺商資金須經過外商銀行進入大陸地區,費時費力,徒增成本。兩岸入世後,如果兩岸之間尚不能直接通匯,兩岸資金往來的大部分手續費將會被外商銀行賺走。開放兩岸直接通匯,既可以使臺商的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又可節省廠商的時間,便於臺商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同時,隨著臺灣島內銀行手續費收入的增加,資金將會在島內形成良性流動,也有利於改善島內金融機構的經營體質。
為了臺灣地區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及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的實際需要,降低廠商的經營成本,回流停留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臺商資金,2002年1月18日,臺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已獲准成為首家開辦OBU與大陸直接通匯的銀行,通匯的範圍包括存款、匯兌、信用狀簽發、進出口押匯及代理收付等。同時,鋻於臺灣地區銀行海外分支機構也是海外臺商與大陸臺商的重要資金調度管道,臺當局也一?開放了海外分支機構與大陸地區金融機構的業務往來。
現階段,隨著臺灣經濟對祖國大陸依存度的日益提高,臺商進軍大陸尋求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截至2002年6月底,到大陸投資的臺資上市、上櫃公司共計400餘家,總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新台幣。由於大陸對臺資企業的金融服務還存在許多不足,融資和通匯管道不盡順暢,開放臺資銀行“登陸”已是勢在必行。這不僅有助於就近服務台商,掌握臺商投資經營動態,促進臺商資金調度便利靈活,而且有助於增強臺資在大陸銀行持續的凝聚效應,實現兩岸金融業的雙贏目標。今年初,大陸方面已批准臺灣世華銀行和彰化銀行分別在上海與昆山設立代表辦事處,這是首批獲大陸批准設立辦事處的臺灣銀行,兩岸金融領域已開始出現新的合作形式。兩岸入世後,為了因應大陸臺資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要,臺灣當局將逐步放寬兩岸金融業務往來的有關政策限制,進一步擴大兩岸金融業務交往範圍,增加島內銀行赴大陸開設辦事處的家數,?有可能開放島內銀行和證券公司赴大陸設立分行,以協助臺資企業融資和上市大陸股票市場。
企圖將“三通”納入WTO架構
2001年元旦起,臺灣當局開放了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進行所謂的“小三通”,但真正意義上的兩岸直航並未實現。由於對早已存在的金馬地區與大陸間的小額貿易事實進行合法化,可以部分解決金馬地區人民長期生活物資缺乏的問題,還可緩解臺灣民眾強烈要求“三通”的壓力,且又可不經兩岸協商談判而實現,因此,在短期內兩岸尚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的情況下,臺灣當局將會持續推動“金馬小三通”,對於大陸物品輸臺也將分階段予以推行。在人員往來方面,臺灣“行政院”今年6月已通過“陸委會”所提報的金馬直航政策調整,同意擴大金馬地區進口祖國大陸農工産品的項目,以及有限度開放臺灣貨品和人員通過金馬轉机大陸。未來臺灣當局將會增加金廈航線定期航班的次數,除了目前每週二、五的定期航班外,有可能再增加週末的定期航班,屆時“小三通”的實施成效可望有突破性的進展。
同時,為了讓更多的廠商適用“境外航運中心”的作業辦法,提高高雄港的運輸量,增加産品的附加價值,以便早日實現“亞太運籌中心”的目標,臺灣當局將進一步增加“境外航運中心”的功能,不排除以設立“經貿特區”的形式進行兩岸定點直接經貿往來。目前,臺灣“交通部”正考慮將西部的重要港口與小港、中正、甚至未來的臺中清泉崗國際機場串聯,讓“境外航運中心”和“經貿特區”的功能更加完備。對於開放澎湖地區與大陸試點通航,臺當局有可能採用“特區”的模式,以專案核準的方式開放特定項目作為澎湖地區與大陸試辦通航的項目,將澎湖建設成為國際觀光、休憩度假地區及會議中心。
但是,在兩岸入世後,臺灣當局在開放兩岸“三通”問題上仍會採取兩面性的手段。一方面,在島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及選舉需要下,臺有關部門將調整“三通”商談的具體策略,甚至已提出建立“多面向、多管道、多元化”的委皏民間商談機制,在考慮“公信心、專業能力、經驗及利益回避”等原則下推動民間商談“三通”;另一方面,臺灣當局認為一旦兩岸全面直接“三通”,將會衝擊其謀求“臺灣獨立”的既定意圖,危及臺灣所謂的“國家安全與尊嚴”,失去對兩岸關係的主控權,並且會加速島內企業的出走和資金的外流,加深臺灣經濟對祖國大陸的依存度,使臺灣喪失與大陸對抗的政治籌碼。因此,臺灣當局又會根據其“臺獨”傾向和維持現狀的一貫做法,既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也不承認兩岸航線為“特殊管理的國內航線”,企圖以“政經安全”為藉口,利用WTO多邊協商和談判機制推動兩岸“三通”協商或談判,將“三通”問題納入WTO架構即所謂“國際架構”下進行解決,以達到回避“一中”原則、為兩岸政治僵局“解套”的目的。
總之,種種跡象表明,入世後臺灣不可能完全按照WTO的有關原則,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來處理兩岸經貿交流中的各種問題。“戒急用忍”政策的取消,並不意味著臺當局就此開放兩岸經貿關係,臺灣的對大陸經貿政策仍具有兩面性的特徵。在WTO的機制下,未來臺灣當局只有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徹底放棄限制性的大陸經貿政策,積極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臺灣經濟才能早日走出困境,海峽兩岸也才能在新的産業互補與分工體系中獲得最佳的經濟利益。(作者單位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