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國際視野〕美國臺海政策的「清晰」與「模糊」(2002-10)

時間:2002-10-15 14:30   來源:
  布希政府上臺後,中美之間經歷了一系列的碰撞和摩擦,兩國在克林頓時期確立的致力於發展“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架構遭遇新的調整和定位。隨著中美撞機事件的解決,藉著“911”事件提供的機遇,布希總統訪華,胡錦濤副主席也進行了訪美,中美關係最終定位於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無論在建立還是發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過程中,臺灣問題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性問題。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架構的確立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也會使其面臨種種挑戰。
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意涵
  中美撞機事件解決以來,布希政府就不斷表達要同中國發展建設性關係的意願,?開始放棄用“戰略競爭對象”來形容中國,中國領導人也給予了積極的回應。但在“911”事件以前,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尚處於緩慢推進的初始階段,其國內的保守勢力和鷹派人士依然牽制著布希的對華政策難有大的突破。“911”事件為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改善創造了契機,借著反恐合作的東風,兩國才真正踏上了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的道路。
  去年10月19日,兩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布希總統表示,美中關係是“開誠?公的建設性的關係”,美國希望同中國進行“坦率的建設性合作”;江澤民主席也表示中國重視與美國的關係,願與美方共同努力,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今年2月21日,布希總統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雙方再次確認要“共同推進中美的建設性合作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胡錦濤副主席訪美期間指出,中美達成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的共識,體現了兩國領導人的戰略遠見,為新世紀中美關係的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去年10月份以來,兩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對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進行了不少論述,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實際意涵。
  第一,在中國的定位問題上,中國多次強調中國的發展不對美國構成威脅,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繁榮。美國則認為,雖然美中關係中“存在著很強的競爭因素”,但“中國是一個偉大而重要的國家”,美國不希望中國發展成為與美國全面對抗的全球性大國;正在崛起的中國有挑戰美國全球地位的潛力,但?不是美國“不可避免的敵人”,美國願意同中國一起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
  第二,中美兩國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共同利益,而且在多數問題上,兩國關係中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存在著廣闊的合作空間。江澤民多次強調,“中美兩國在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許多重大問題上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只要雙方牢牢把握兩國的共同利益,中美關係就能不斷向前發展。胡錦濤也指出,“中美雙方應在事關世界和平與安全等重大問題上加強對話與合作”。而布希也確信“中美兩國面臨著許多共同利益,兩國可以在一起做更多的事情”。這些都表明雙方不只是在一時一事上進行合作,而是“應該平等相待,謀求長期合作”。
  第三,中美關係是一種很複雜的關係,“既有共同利益和主張,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分歧”。“建設性”要求雙方不否認和回避兩國間的矛盾和分歧,而應該坦率地、開誠?公地去面對和討論分歧。布希表示,“兩個偉大的國家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都完全一致,這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在處理分歧時,我們會相互尊重,以禮相待”。江澤民也強調,“中美兩國的國情不同,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只要雙方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以建設性、前瞻性的態度來處理,中美關係就能穩定向前發展。
  第四,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中國多次指出,“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關鍵,只要在臺灣問題上出現麻煩,中美關係就難以向前發展,甚至會出現倒退”。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依然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布希政府逐漸確立“一中兩原則”的臺海政策,一面表示美國不支援“臺獨”,不鼓勵“臺獨”勢力的發展,“美國政策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政策立場沒有改變”,但同時也表達了要繼續依據《與臺灣關係法》協防臺灣,“臺灣問題應該用和平方式解決”等立場。
  從上述表述中,我們可以發現,中美間的建設性合作關係其實是一個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概念,這是由中美關係的複雜性決定的。它為兩國關係的發展留下了很大的解釋和操作空間,對臺灣問題和兩岸關係而言,也是機會與挑戰同時存在,關鍵在於雙方如何去認識和處理這種建設性合作關係。
中美關係新的定位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
  在相對穩定和不穩定中徘徊是中美關係的基本特點之一。這不僅因為在美國權力交替時期不同領導人的政策差異對中美關係有影響,還因為中美都是世界大國,衝突與合作是兩國關係中的常態,而中美在短期內抵抗風險和化解分歧的能力都比較弱,致使衝突的慣性期拉長,使兩國關係恢復穩定的時間比較緩慢。這兩方面同臺灣問題或多或少都有聯繫。
  一、中美關係逐漸趨向穩定,美國表態“反對臺獨”,可以讓中國政府對“臺獨”問題的擔憂有所減輕,有利於緩和臺灣緊張局勢。
  臺灣問題雖然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但美國對臺灣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美國對“臺獨”支援與否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臺獨”的前途。美國在“臺獨”問題上的表態是反映美國臺海政策和中美關係能否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説,中美關係相對穩定時期,美國會表態不支援“臺獨”,中國對處理臺灣問題會比較有信心,對局勢失控的擔憂會減少,臺灣問題的危機感也會有所降低。比如在克林頓宣?“三不”政策後,雖然發生了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以及民進黨和陳水扁上臺這兩件大事,但兩岸關係在緊張的同時?沒有出現危機。
  布希上臺後一年多,雖然多次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但在“臺獨”問題上遲遲不表態,島內“臺獨”勢力依仗美國的支援日益猖獗,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步伐加快,這些都加重了大陸的疑惑和擔憂,使兩岸關係處於持續緊張狀態。胡錦濤訪美期間,美國終於表示“不支援臺獨,不鼓勵臺獨勢力的發展”,美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還表明瞭美國“反對臺獨”,“無意、也無願望把臺灣與大陸分離”的立場。這些雖然不能説明美國已經完全站在中國政府一邊,但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臺獨”勢力的發展和臺灣當局的“臺獨”圖謀,有利於穩定和緩和臺海緊張局勢。
  二、美國對臺灣問題認識的加深和中美進行建設性合作的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走得太遠。
  美國每一屆新政府上臺,中美都會在臺灣問題上遇到麻煩,這裡面固然有新政府進行全球戰略和外交政策調整的原因,但同時也反映出剛上臺的美國政府往往對臺灣問題的敏感性和嚴重性缺乏了解,表現出一種想利用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大做文章的非理性的衝動思維。
  臺灣問題關係到中美關係的大局,如果説臺灣問題處理不好對兩國的經貿關係影響有限,那麼它對中美政治和軍事關係的影響則不可小視,同時它還會對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美國要同中國發展全面的建設性合作關係,就必須在臺灣問題上有所收斂,如果觸及中國政府的底線,不僅在臺灣問題上的矛盾會激化,也勢必會影響到中美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對中美兩國都沒有好處。
  經過一年多在臺灣問題上的較量,布希政府雖然沒有完全改變其臺海政策,但已經開始意識到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敏感性和危險性,對其臺海政策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布希訪華和胡錦濤訪美後,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動作幅度明顯不像以前那麼大,還做出了“反對臺獨”的表態。從某種意義上説,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確立不僅表明布希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逐漸趨向理性和務實,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美國今後在臺灣問題上做出太過頭行為的可能性。
  三、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確立會給臺灣當局造成一定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或延緩其挑釁性和冒險性政策的出臺。
  美國是臺灣當局最主要的國際後臺,臺灣當局不僅在很多事情上對美國言聽計從,還慣於“拿著美國的雞毛當令箭”。陳水扁上臺兩年來,處處以美國為靠山,往往只要美國做出支援臺灣的表態和舉動,臺灣當局就像注射了“強心針”,馬上對美國盡表感恩戴德之情,刻意對美國的舉動極力渲染和無限發揮,還不時説幾句對大陸幸災樂禍的話,同時加快“去中國化”和搞“漸進式臺獨”的步伐,這些其實都是利用美國的庇護以破壞兩岸關係的冒險之舉。
  中美確立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後,美國的臺海政策向臺灣方面傾斜的幅度有所調整。美國雖然擔心兩岸統一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但美國“一中兩原則”的政策,加上兩岸實力的對比和島內政經局勢的發展,客觀上已經對臺灣當局構成了強大的促談壓力,使它不得不面對一個中國原則和“三通”等問題。此外,美國的政策也可能使臺灣當局進行“臺獨”冒險的機會減少,在美國沒有明確表態的情況下,臺灣可能不敢再出臺挑釁性的政策,即使出臺了也得不到美國的支援,李登輝的“兩國論”就是實證。
中美建設性合作架構下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
  雖然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確立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但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臺灣問題,兩岸關係依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一、大陸和臺灣都不能對美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從意識形態和現實利益考慮,美國不希望中國統一和強大,也不希望“臺獨”將美國拉下水。因此,大陸和臺灣都不能將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特別是臺灣當局,應該放棄挾洋自重的想法和做法,不要以為依靠美國就可以為所欲為。兩岸都有責任和義務將美國因素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唯有這樣,臺灣問題才有得到最後解決的可能。
  二、建設性合作無法解決中美間結構性矛盾。
  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確認中美間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歧。中美間有共同利益的領域的確多於分歧的領域,但拿合作和分歧的深度來比較,就不能一概而論。中美間既有一般性的矛盾,也有結構性的矛盾。結構性的矛盾現階段主要表現在兩國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及美國對中國崛起可能挑戰其全球領導地位的防範和遏制上。就目前來看,中美間尚缺乏像冷戰期間共同抗蘇一樣的戰略利益基礎。這就使得中美間結構性矛盾的深度要比任何一個領域的合作都深得多,即使是所有合作領域的形成的合力也不能説就可以壓制結構性矛盾。
  建設性合作要求雙方不否認和回避這些矛盾,認為可以“求同存異”,即擱置爭義。但筆者認為,臺灣問題是中美間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是無法回避和擱置的;其次,由於上述共同戰略利益的缺失,臺灣問題越來越多地同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聯繫在一起,使臺灣問題越來越可能成為中美間結構性矛盾的引爆點;第三,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美國能夠制約中國的手段減少,兩國間的矛盾有向臺灣問題集中的趨勢。因此,建設性合作更多的是能夠在其他領域求“同”,而在臺灣問題上的“異”仍需兩國去面對和正視。
  三、美國在適當的時候會繼續打“臺灣牌”,推行“以臺制華”的策略。
  美國雖然就臺灣問題做了表態,但它做出的是一種可以使美國左右逢源的兩面承諾,所謂的“一中兩原則”也只是一種“清晰”和“模糊”?舉的“混合戰略”。無論是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還是建設性合作關係,美國都不會放棄“以臺制華”和在兩岸間玩弄“平衡”的策略,這是由美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因此,美國雖然強調要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臺獨”和不支援“臺獨”勢力的發展,但它仍然要繼續執行《與臺灣關係法》,加強美臺實質關係;它不會停止向臺灣出售先進的武器準備;它還會支援臺灣加入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美國在什麼時候和怎樣打“臺灣牌”,是根據中美臺三方關係的發展情況和臺海局勢的變化來決定的。這就使中國不得不隨時準備好面對美國的挑釁。
  四、臺灣當局會繼續做小動作,不斷挑釁和破壞中美關係。
  臺灣當局對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確立和發展有一種矛盾心態,即既希望看到中美關係穩定以保持臺海的和平,又害怕中美接近而傷害到臺灣的利益。在中美關係不友好時期,臺灣一般都會在美臺或兩岸關係中做一些動作來從中撈取好處。而在中美關係穩定時期,臺灣則會放出一些試探性氣球,比如提出領導人訪美、要求購買進攻性武器、影響美國國會通過反華提案等,以試探中美關係的穩定程度。這些舉動如果被美國拒絕,臺灣也不吃虧;如果被美國接受,臺灣自然可以從中漁利。中美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後,臺灣當局依然會從中找到製造麻煩的空間,以破壞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説,臺灣當局的小動作也是檢驗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是否牢固的一塊試金石。(作者單位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