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琨
幾天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遇到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黃皮膚、黑頭髮,會説流利的中文,他們在海外為傳播推廣中國文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是法國友豐書店創始人潘立輝、澳大利亞中國書店總經理劉曉華。
潘立輝的友豐書店目前在巴黎的文化中心第六區、華人聚居的第十三區有兩個店面,經營中文圖書與介紹展示中國的法文圖書,前來看書、購書的讀者以當地華人為主,也有不少法國人。劉曉華的中國書店同樣位於雪梨唐人街,主要銷售一些中文教材、書法圖書、中醫中藥圖書。
“法國人喜歡學習,特別是對於不懂的內容,更喜歡去學習,越困難的內容,越喜歡讀,他們喜歡研究問題。”潘立輝説。在這樣的閱讀習慣影響下,除了保健、中醫等實用類圖書之外,一些展現中國古代文史知識的中國圖書也頗受法國讀者歡迎。
與法國有所不同,澳大利亞華人讀者與當地讀者依然對書法字帖、中醫中藥類的圖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部分圖書銷售佔到中國書店銷售份額的40%。“雪梨當地有中醫學院,一些大學也開設了中醫課程,中醫中藥類圖書相當於這些學生的輔助教材。”劉曉華説。
“現在網路發達了,來看書的人少了。”談到書店人氣不如以前,潘立輝有些無奈。劉曉華也坦言,受新媒體衝擊,一些原有的熱銷品種現在銷售量出現明顯下降趨勢,首當其衝的就是字典類的工具書。10年前,工具書,特別是金融、紡織一類的專業類工具書能佔到中國書店銷售份額的25%,現在除了商務印書館的《英漢漢英詞典》《新華字典》依然有人購買外,其餘工具書的銷量幾乎為零。此外,從前能佔到銷售份額10%的勵志類圖書,現在也幾乎無人問津。“畢竟這樣的心靈雞湯類文章,微信上就能看到很多。”劉曉華説。
數字出版在全世界都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也讓潘立輝和劉曉華開始思考轉型。“友豐出版社保持著每年60余種的新書出版量,我們也在考慮開展數字出版工作。”潘立輝説。從一家店到兩家店,從賣書到出書,潘立輝的事業一直在發展。
劉曉華則在努力經營好書店的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中澳文化交流活動,搭建雙方溝通的橋梁。她同時結合澳大利亞當地數字閱讀情況提出,希望國內出版單位在對外推廣産品時,能夠更好地運用數字化手段,以更為便捷的方式,為海外讀者提供優質內容,傳播好中國文化。
潘立輝和劉曉華還談道,雖然法國、澳大利亞讀者這些年對於中國圖書的閱讀需求發生變化,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類圖書需求有增無減。他們希望能與更多的國內出版機構建立聯繫,幫助中國好書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