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印記
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之一,19世紀中葉,從青海同仁東遷到甘肅省積石山縣。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20074人。剛開始著手詞典編纂工作時,馬沛霆參與雲南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保安族人中能熟練掌握保安語的只有五六千人,語言瀕危情況嚴重。
在整理一些方言詞條的時候,有一個詞給馬沛霆留下深刻印象——“hua zi”。小時候,馬沛霆常聽老人們説這個詞,但不懂是什麼意思。有一次他去青海的黃南州同仁縣做調查,聽當地的土族老人説的一個詞“hua si tai ye”,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詞就是“華寺太爺”,華寺太爺是伊斯蘭教華寺門的創始人,曾經在青海黃南地區傳教,在當地影響很大。通過這樣調查,馬沛霆搞清楚了一些保安語的來源和流變。
佐藤在詞典的前言中説,保安語隸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保安語既保留了蒙古係語言古舊的風格,又通過長年獨自的改進兼具自身特有的語言特點。
佐藤説,保安語的使用人群主要是保安族人,幾乎所有會説保安語的人也同時操用漢語,屬於雙語使用者。所以,再經過幾代人,保安語消失或許不足為奇。
“我不想編一本字典放進圖書館,我希望能做一些搶救和推廣工作。”馬沛霆告訴記者。
馬沛霆説:“爭取明年再做一些保安語教程,情景對話、看圖説話等,就用我們創制的記音符號來標音。之後,再用我們創制的記音符號整理一些保安族民間文學作品,現在我手頭已經有近30個保安族的民間故事了。詞典、教程、故事集,這是我心裏的保安語保護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