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18日電 題:中國探索“未來書店”:“體驗”與“專業”缺一不可
作者 王笈
深色的木質書架,古舊的鐵藝路燈,民國風情的色調和裝飾細節……充滿老上海情懷的鐘書閣芮歐店18日上午在以“古剎”得名的上海靜安寺正式開業,這已經是“上海最美書店”鐘書閣年內在中國開設的第三家分店。
與杭州店的“白色森林”、揚州店的“運河文化”不同的是,位於“魔都”中心地帶的這處芮歐店還有著濃郁的“都市”氣息。人行橫道和街區長廊成為書店一景,熙攘人群、喧囂車流卻不復存在,讀者或隨意地站在“路口”,或悠閒地坐在“路邊”長椅上閱讀,享受著大隱于市的一份清寧。
“閱讀是一件能夠改變生活狀態的事,”上海鐘書實業有限公司連鎖部總經理賈岸明説,“向‘未來書店’發展的話,著重點還是要放在‘體驗感’上,讓讀者獲得閱讀的喜悅。”
6月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中國實體書店的未來發展描繪了一幅絢麗藍圖,建投書局等書業品牌分店在國內各地相繼“冒尖”,不乏以“體驗感”為核心理念。
正在舉行的2016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現場,不少書業品牌的展臺設計已開打“體驗牌”。上海三聯書店名為“山腳下的書店”的概念展臺這兩日門庭若市。展臺內富有禪意的特色書架和鵝卵石坐墊令現場讀者留戀往返。一些讀者告訴記者,一踏進這個“閱讀空間”,心立刻安定下來,想要坐在鵝卵石上,靜靜感受書的馨香。
此間進行的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期間,業內人士稱,成功運營與發展的書店已經不是單純地賣書,而是建設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閒、創意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複合式文化場所,更注重顧客體驗、推崇個性化發展,而這也正是網路書店所缺乏的特質。
除了“體驗感”,一些書業代表還告訴記者,書店對書的“專業”篩選也是其成功邁向“未來書店”的重要一環。
賈岸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鐘書閣的成功,除了設計風格上的“美”、“接地氣”,也與閣裏的“優質”書籍密不可分,“我們後臺有非常專業的選書師,通過二次篩選挑選出我們認為非常好的書提供給讀者,比如文學類一定是有深度閱讀感、故事性強、有邏輯思維的那些書。書店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做好書,做有態度的書,提供對讀者有幫助的好書,豐富他們的書架,這樣才能增加客戶黏性,口碑越來越好。”
對未來書店的“專業”一説,學者還有著另一番解讀。在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看來,未來書店的發展趨勢將是專業化、特色化、小眾化,受到特定讀者群歡迎的學術書店、古籍書店等專業書店也將逐漸崛起。
而在讀書氛圍最是濃厚的上海,這一現象已清晰可見。徐匯區美羅城大眾書局的電影主題文化長廊,青浦區朱家角提供圖書定制的上海三聯書店,虹口區浦江邊以人物傳記為特色的建投書局……無不吸引著讀者前往“暢遊”實體書世界。甚至有讀者告訴記者,“白天泡書店、晚上看奧運”已經成為了其這周生活的“固定模式”。
中國書業對“未來書店”的探索仍“在路上”,但已然明朗的是,當體驗感與書品都達到了優質化,讀者會更有興趣回歸閱讀、回歸實體書店,或許這就是“未來書店”的解答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