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雜誌《收穫》首次刊登網路小説 接受手機線上投稿

時間:2016-08-18 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痛點就是起點。與其他網路文學社區不同,“行距”APP引入了優質文學創作的三方關係機制,目前已有近百位包括《收穫》雜誌編輯的一流文學編輯和中信出版的資深出版人入駐。文學創作者在“行距”上創作作品,完成後只要在標簽中輸入“收穫”,稿件就會自動提交《收穫》編輯部初審。作者還可以在移動端通過分享,投稿給線上的出版人。

  “專業篩選不會完全被市場取代,未來更大的可能是專業篩選與讀者篩選的一種有機結合。”陳序説。而《收穫》今天的試水,正是看到了市場變化的可能。

  數據顯示,上線60天,“行距”APP已聚集超過1000名作者和超過1400個作品,近30個作品進入出版、影視等IP轉化環節。而汪若,是《收穫》承認的第一位“行距”作家。

  拓展領域,希望建一個影視行業的劇本工廠

  “這是《收穫》正式跨出擁抱網際網路的一步。”《收穫》主編程永新説。

  程永新介紹,《收穫》創始人之一巴金先生曾提出,文學雜誌就是出人、出作品,“《收穫》讓投稿平臺更直接地向對文學有極大熱忱的年輕寫作者敞開。我們肯定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輕讀者,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輕的寫作者加入這個行列。”

  道理很簡單:今天的時代,讀者、寫作者在哪,平臺就需要搭建在哪。

  變化,是切實存在的。曾憑《繁花》摘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金宇澄分析,“如今的時代,可説是中國文化水準最高的時代,有那麼多人接受高等教育,與東、西方自由溝通,按各自的興趣進行各類研究,網路更是提供了大量的空間和自由度,因此如今的讀者見多識廣。”

  講故事的人,總是與聽故事者為伴。金宇澄的《繁花》,最開始便是在網上寫作。也因此,他感受到,“如果我們繼續按50後或更年長作家的路子寫,擺出試圖啟示他人的姿態,是不智的。小説作者和讀者將日趨平等。作品的優劣並不在於發表在文學雜誌還是網路上,主要看作者處在怎樣的寫作立場。”

編輯:楊真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