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專訪93歲著名詩人屠岸:人類不滅,詩歌不亡

時間:2016-07-05 09: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93歲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

  中新網北京7月5日電(上官雲)“生活中還是要多讀經典、多讀詩。”近日,93歲的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屠岸在北京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他對詩歌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並認為,詩歌是人類心靈的聲音,“人類不滅,詩歌不亡”。

  在八十餘年的創作、翻譯經歷中,屠岸著有詩集《萱陰閣詩抄》、《屠岸十四行詩》以及散文詩集《詩愛者的自白》等作品。不久前,8卷本《屠岸詩文集》出版,將上述作品悉數收入,同時又整理收入了大量集外散篇作品。屠岸説,只要有感想,他還會繼續寫下去。

  譯詩需傳達原作的神韻與內涵

  1923年,屠岸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他本名蔣璧厚,自幼家學深厚,母親是當時的一位才女,寫詩、作曲、繪畫、彈琴均有所長,在屠岸還在讀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教他讀唐詩,讀《古文觀止》,這對後來屠岸成為一名出色的詩人、作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6月底,《屠岸詩文集》出版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後,屠岸(前排左三)與眾嘉賓合影。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屠岸寫詩,開始於少年時代。上初一時,他拿起筆寫出了第一首詩《北風》;而後,就讀于大學英文係的表兄推薦的《牛津英國詩選》和《英詩金庫》則激發了屠岸對英文詩的濃厚興趣。慢慢地,他在寫詩的同時也開始譯詩。2001年《濟慈詩選》譯本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2010年,屠岸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詩歌到底能不能翻譯?詩歌翻譯如何才能盡可能保留精髓?對於這些問題,業內一直多有討論。而在屠岸看來,譯詩對翻譯者的要求很高,不僅要將原作的形式傳達過來,更重要的是要傳達原作的神韻。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曾説過,詩就是經過翻譯失掉的東西。”屠岸覺得,這個觀點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是略微失之偏頗,“雖然可能語言不同,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這就為詩歌的翻譯提供了基礎”。

  《屠岸詩文集》(8卷本)書影。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當然,翻譯家語言功底的優劣同樣會影響到翻譯成果的品質。屠岸説,正是因為有了好的翻譯家,外國人才能知道李白杜甫,中國人才能知道莎士比亞與雪萊,“魯迅先生曾把翻譯家比喻為普羅米修斯:他把天火盜來送給人間,使人類擺脫了蒙昧。翻譯家也起了類似的作用,使不同語言的民族能夠了解彼此的喜怒哀樂”。

  詩歌是人類心靈的聲音

  相較于其他文章體裁,屠岸一直偏愛寫詩,古體詩、現代詩統統包攬。至今,他的床頭依然習慣性地放著紙筆,只要有靈感,就會隨手記下來,“説不定,第二天興致來了,就能寫出一首好的作品”。

  “寫詩是情感的抒發。”屠岸這樣界定寫詩的妙處,“如果能將內心情感通過一首好作品表達出來,那麼對作家來説也是一種極大的愉悅”。

  《屠岸詩文集》單本書影。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退休之後,屠岸的生活相對悠閒,但寫作幾乎一直沒有停止。只不過,風格不再像年輕時那麼激情奔涌,而是沉靜了很多。他説,這是因為年紀大了,經歷多了,感受生活的視角也會有所不同。

  就在前段時間,女詩人余秀華的走紅又引發了人們對詩歌現狀的關注。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詩歌一時的“迴光返照”,在現代社會,詩歌已經沒有多少讀者了。對此,屠岸覺得,雖然現在詩歌不像早前那麼受歡迎,但也不用悲觀。

  “時代在不斷變化,對於詩歌來説,就好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浪潮,有時高些,有時低些。也許在這個時代,詩歌處於低潮,但也許下個時代就起來了。”屠岸認真地表示,“所以,如果詩歌暫時處於低谷,我們不要失望,更不要絕望”。

  “生活中還是要多讀經典、多讀詩。”屠岸總結道,“應該説,詩歌是人類心靈的聲音。人類不滅,詩歌不亡”。(完)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