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看懂西方名畫的一條捷徑

時間:2016-07-01 11:42   來源:廣州日報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日)宮下規久朗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提起名畫,我們可能會想到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凡高的《向日葵》、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卡拉瓦喬的《酒神巴克斯》,但提起《屠戶的櫃檯》《有奶酪的宴席》《吃豆子的夫婦》和《玫瑰園中的聖母》,提起提香、費提、齊戈裏、牟利羅,我們往往很難想得起來這些畫是什麼畫,這些畫家又都是誰。

  數不勝數的世界名畫和名畫家一起構成了藝術的星空,星空浩瀚,我們不能叫出每一顆星星的名字,當我們走進一座美術館,如何看懂一幅世界名畫?名畫上一些事物的潛在含義是什麼?是否要啃遍美術史的大部頭才能理直氣壯地走進美術館?面對著讓人感到陌生的名畫作,如果我們只能憑藉肉眼去觀察它最直觀的色彩、線條、構圖,而不知道它講述的故事和背後的寓意就太可惜了,畢竟,促使一幅名畫誕生的從來不是單純的技巧。

  好在,閱讀日本知名美術史家宮下規久朗所撰《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不失為解讀西方名畫的捷徑。這部書像是一本美術史專用詞典,畫作中出現的事物很可能對應著一種暗喻。比如:驢子象徵無知和倦怠;蝴蝶比喻人類的靈魂。玫瑰、車輪、窗戶、奶酪……它們像是文章中的文眼,當我們知道它們代表著什麼,一幅畫存在於表像之下的情感和意義就會明朗地呈現出來。

  宮下規久朗在解析這些含義的同時還加入了一幅畫涉及的風格流派、畫家在特定時期的經歷或歷史背景。比如凡高1885年前後創作的《吃馬鈴薯的人》和朝鮮畫家金成龍1999年創作的《馬鈴薯豐收》,兩幅畫中的馬鈴薯都代表著社會底層的食物,但二者所傳遞出來的資訊卻又非常不同。

  胡適説: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我們欣賞名畫,歸根結底是在欣賞美,欣賞歷史,欣賞真理。從一幅畫延伸出來的東西,就是如此地讓我們一寸一寸緩慢地前進著。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