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繁花》作者金宇澄憶“看不見”的上海城市建築

時間:2016-06-27 09: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6月26日電 題:《繁花》作者金宇澄憶“看不見”的上海城市建築

  作者 王笈

  “我們有歷史,眼前卻總是新的建築。”憑藉《繁花》一書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被稱為小説界“潛伏者”的中國作家金宇澄25日晚做客上海圖書館時説,在上海,土地上的東西很重要,“要保持城市的豐富性,留住過去的城市建築。”

  世人對上海最標誌性特徵的聯想大都停留在旗袍、月份牌、百樂門舞廳上,但在金宇澄看來,這些只是上海的表面。而在上海這一“旅行袋”中所裝著的東西,才是其想要以文學為載體、向世人展現的“上海特徵”。

  “很多人通常認為城市人在上海很孤獨,實際上因為搬家、親友等原因,每一個上海人對上海都非常熟悉,和上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金宇澄説,上海人在上海生活,首先就和上海的普通建築聯繫在了一起,“一旦這些建築消失了,就相當於一整段歷史都沒有了。”

  現高檔繁華的上海靜安嘉裏中心,就是上海人心裏“忘不掉”的石庫門里弄“民厚裏”的舊址,承載了諸多歷史舊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新民報晚刊》曾刊登過一篇文章稱,“民國十三年春,上海靜安寺路自西摩路至赫德路一帶,為絕盛之文化區。時文人群聚于哈同路之民厚南北兩裏,”描述的就是當時民厚裏的盛景。

  據金宇澄回憶,嚴復、郭沫若、鬱達夫、戴望舒、田漢、徐悲鴻等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曾在民厚裏居住過。中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的故居也在附近,其文中描寫公寓生活時就常提及,晚上“聽”電車一輛輛駛入位於民厚裏的電車廠,“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

  “但這個地塊到最後只保存了毛澤東故居。現在每次看到毛澤東故居,我都會想起民厚裏。這麼大的歷史現場消失得乾乾淨淨,一塊碑、一個字都沒有留下來。”金宇澄説,恰恰就是這些普通的舊房子會帶給人一種上海有著千年曆史的感覺,“因為從蓋起來到現在,其中不知道住過多少人。房子更容易‘蒼老’,凝聚著更多過去的回憶。”

  對此,上海新銳青年書評人顧文豪引用了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一書的觀點,以形容金宇澄筆下試圖展現的上海。他説,一座城市不是告訴別人自己有多少馬路、燈柱,而是空間和歷史時間交合;只有當空間和歷史兩個維度重合在一起,城市才能被他人所了解。金宇澄在做的,就是將上海的建築回憶變成這座城市的“文本”,訴説對上海的記憶。

  “上海有很多個層面。《繁花》是把我知道的各式各樣人的生活寫了出來。裏面有一些人物,我後幾代的作者可能根本接觸不到這樣的生活和生活觀,它讓大家都能‘進來’看看,那個時代的上海具體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金宇澄説。

  金宇澄還告訴記者,眼下自己正準備著下一本新書,主題也與上海有關,將講述其父母的故事,“有一部分已經在《收穫》上發表過。書裏有不少照片。這本書大概要再過半年完成。”(完)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