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新視角回望抗日戰爭 長篇小説《己卯年雨雪》獲評“人性之書”
中新網北京6月17日電 (記者 高凱)6月17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中國作協小説委員會、南方出版傳媒、花城出版社主辦的熊育群長篇小説《己卯年雨雪》研討會在京召開。
《己卯年雨雪》以一對日本夫婦和一對中國夫婦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戰爭對人物命運的改變,特別是對人心靈的摧殘,挖掘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思想根源,揭示和反思人類戰爭悲劇。
作家熊育群花費14年,從對1939年發生在故鄉湖南省汨羅縣的“營田慘案”的田野調查開始,投入對中日戰爭真相的挖掘。他踏訪戰爭遺址、曾遭受大屠殺的村莊,兩次前往日本,深入侵華士兵的家中,再到戰爭博物館、資料室、民間與學府,研究大量日本書籍和歷史資料。
從家鄉的戰爭到抗日戰爭到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歷史,從日本民族心理、傳統文化、國民性,到人性與文化的雙重審視,作者以強大的理性將抗戰文學創作較為匱乏的識見因素托舉出來,既鉤沉戰爭形態下諸多反人道、反文明的殘暴細節,又從歷史的蒼涼圖景出發,探微歷史表像之下深層次的邏輯和行為法則。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敬澤表示,“抗日戰爭過去70多年了,但是一切並沒有真的過去,戰爭的傷痛一直在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中延續,這個傷口,沒有癒合,它依舊活著。一直以來我們相關的文學作品不少,但是真正以藝術的方式觸摸這個傷口的並不多。《己卯年雨雪》在這方面做出了探索,以新的視角去回應我們傷口中最深痛的部分。”
李敬澤認為,“作者在這部作品中花費了14年的功夫,我想這14年不僅僅是客觀資料的收集和積累,更是作者的一種心靈上的準備,要去面對和克服這種疼痛絕非易事。這對於民族精神的成長成熟有著非常的意義。”
與會專家認為,《己卯年雨雪》創造了中日對話的一種語境,小説以日本人的視角切入,是創作上的突破,描寫了中日兩個民族在文化、心理、審美上的差異、碰撞與衝突,將其內部複雜性層層展開,是一種創造性的書寫。在以往的抗戰題材文學創作中,日本侵略者經常被抽象化、符號化,而《己卯年雨雪》則跳出受害者的視角,超越單一的情感立場,以立體的、宏觀的抒寫,真實還原了中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的心理及行事方式,同時凸顯了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崇德尚文、以德報怨的善良品性。《己卯年雨雪》具有鮮明的現實性、針對性,作家試圖把我們每一個人都帶到一個巨大的課題前,這也是人類需要長期面對與思考的課題——戰爭與和平。
日本作家元山裏子説:“《己卯年雨雪》的精妙之處,在於細膩地描寫和塑造了一對日本青年夫婦的三次心態轉變:怎樣從一個被動的侵略戰爭參與者,轉變為主動的殺人者,又再次發生人性的覺醒。這正是熊育群想要告訴讀者戰爭殘酷的另一面。我希望有更多的日本讀者看到這本書,從中得到‘為何而戰’的反思。”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鄭雁雄、南方出版傳媒總經理杜傳貴、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等出席併發言,葉梅、李一鳴、張陵、彭學明、王山、陳喜儒、李舫、李朝全、許永波、倪謙、王雙龍、顧建平、凸凹、楊慶祥、梁彬、李淩俊、元山裏子、張懿、蔡彬等20余位作家、評論家參加研討。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小説委員會副主任胡平主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