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聽中國經濟史大家全漢昇上一課

時間:2016-06-14 10:09   來源:資訊時報

  《中國社會經濟通史》

  口述 全漢昇 整理 葉龍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6年5月

  大家

  説起全漢昇,很多人感到陌生,但他在中國經濟史領域是鼎鼎大名的泰斗級人物。

  全漢昇(1912-2001),廣東順德人,歷史學家、教育家、著名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專家。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潛心於中國經濟史研究,是中國經濟史學科的開拓者之一。歷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及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經濟係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新亞書院院長、新亞研究所所長,198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主要著作有《唐宋帝國與運河》《中國行會制度史》《中國經濟史論叢》《中國經濟史研究》《明清經濟史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等。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在《治史三書》中曾説,經濟史在較早期只有一位全漢昇可與日本學人相抗衡,而有著“漢學界第一人”之稱的哈佛大學教授楊聯陞更是以詩譽之:“經濟史壇推祭酒,雄才碩學兩超群”。

  全漢昇先生是中國經濟史學科的開拓者之一,也是一位貢獻卓著、廣受讚譽的史學名家。全先生早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師從陶希聖、傅斯年等著名學者,並將中國經濟史研究確立為自己的終生志業。1935年畢業之後,全先生進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後又赴美深造,在唐宋經濟史、中國物價史等領域卓有建樹。此後,全先生又涉足明清經濟史及近代工業化等研究領域,貢獻了大量深為學界所推重的學術力作。

  全先生在其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涉足廣泛,著述弘富,在中國經濟史研究這一領域可謂有拓荒發軔之功。全先生治史兼有廣博與專深之長,一方面十分強調史學的實證性,務實求真,將研究建立在豐贍而全面的史料基礎之上,同時注重吸收西方經濟史學界的新觀念和新方法,不斷發掘新問題,開拓新視野,推動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深化與進步。

  1965年,全先生獲聘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任歷史系教授。1967年至1968年間,全先生曾先後開設《中國社會經濟史》和《中國近代經濟史》課程,分別對上古至元代與明清及近代的社會經濟狀況與發展趨勢進行了概述與剖析。本書將兩門課程的講稿合而為一,以完整地呈現全先生貫通古今的宏大視野及對數千年間歷史大勢的精彩把握。

  本書由新亞書院畢業生葉龍先生據當時的課程筆記整理而成,他不僅以詳盡的記錄保存了這部講稿,而且加以精心的審訂與補充。後浪

  精彩摘要

  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史 全漢昇

  漢考克教授提到,19世紀時殖民者在南美洲開礦,當時有流行諺語曰:“白人每日一英鎊工資,黑人每週一英鎊工資。”由此可知工人因種族不同而有不同待遇。此只知其後果,而不知其起因,欲知起因,則必須研究“經濟史”才能知也。

  研究中國經濟史之意義有二:

  首先,可對世界經濟史的研究有所貢獻,世界經濟史上有許多問題的答案可在中國經濟史裏找尋。

  例如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在經濟方面的影響是世界性的,而並不限于歐洲。美洲新的農作物,以前歐亞均沒有,如馬鈴薯自美洲傳入歐亞後,對歐亞農業産生重大影響。以愛爾蘭言,原先因土壤不良而常有饑荒,自馬鈴薯傳入,因其能在不甚好的土壤中生長,故當地人民可靠此為糧,不致挨餓。又如甘薯,在中國叫“番薯”,是由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到呂宋,再由呂宋傳到中國的福建。番薯傳入中國,使糧食産量大幅增加。

  又如,美洲最重要的銀礦産地在玻多西(Potosi,今屬玻利維亞,前屬秘魯),美洲當時為西班牙屬地,故有大量的銀運入西班牙。當時銀為貨幣,貨幣多即貶值,而物價上漲,17世紀初之物價達到16世紀初的三四倍之多,有些經濟史家稱之為“物價革命”。

  中國此時也受到美洲銀礦開採的影響。因西班牙受到上述影響,外國便運物資去賣,以致貿易入超,銀子外流。而歐洲多國均與中國通商,如葡人入澳門,荷人入臺灣,因太遠不便帶貨,便把這些銀子帶來中國,買去絲、茶,以致中國銀子增加。另一方面,菲律賓在16世紀時為西班牙殖民地(後為美國殖民地),西人將銀子帶入菲律賓,而中國人在該地供應物資,賺回銀子。於是銀子大量流入中國,其影響有二:一是貨幣變為銀本位,二是物價上漲。故美洲銀礦開採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其次,欲解答中國近年來主要經濟問題發生的原因,亦須研究中國近代之經濟史。如中國的貧窮現狀,經濟落後是主因,故生産力低,收入少。據聯合國1947年的統計,中國的平均國民所得為每人每年27美元,而美國為1543美元。又如中國自清末以來,多少次想要工業化而皆不成,其原因即可自詳細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而得答案也。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