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雷在接受媒體採訪。上官雲 攝
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上官雲)“作品靠大量講究的細節構成、有著令人過目不忘的人物,這才是好小説。”7日下午,作家、編劇蘇雷在北京接受媒體群訪,談到創作新書《地安門》的過程及寫小説的心得。他表示,書中提到的人物基本都有原型,“我也挺懷念我年輕的時候”。
蘇雷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編劇。他于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其戲劇作品曾獲全國優秀劇本獎,中國戲劇家協會“金獅獎”。小説作品亦數量頗多,有《八戒》《下輩子變只鳥》等。新作《地安門》的背景取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京,以主人公陳星的視角講述了居住在地安門大樓裏的四鄰好友的成長故事。
“書中提到的小夥伴們都有原型。”蘇雷表示,限于篇幅等原因,很多情節不能全部寫進去,不得不放棄。他同時也談到了衡量作品好壞的標準:“好作品都是要靠大量講究的細節,也就是橋段來構成的”。
當了多年的編劇,蘇雷在創作中很講究“對話”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他認為,好作品除了有故事,還得有令讀者過目不忘的人物,“這點其實很難做到。讀者看完了能記住書裏的人物,那才叫好小説”。
此外,蘇雷將自己的創作戲稱為“興風作浪”式的寫作。他説,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交了許多朋友,更曾結識馬未都、王朔、馮小剛等一幫悟性極高的兄弟,“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幹得風生水起,我這也是重操舊業了”。
去年,電影《老炮兒》上映,很多人對馮小剛飾演的“六爺”頗為欣賞,北京方言也火了一把。在《地安門》中,從語言到情節,亦流露出濃郁的“京味兒”。蘇雷説,這並非自己刻意雕琢的結果,“寫作中我習慣用北京話,就會有地域特色”。
“這部小説濃縮了很多故事細節,都可以敷衍成獨立的作品,目前已有很多影視公司看好這個大IP項目。”不過,蘇雷表示,如果《地安門》改編為影視劇的話,自己不會去親自編劇,“最多是在一旁提提建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