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王小峰攜新書《只有大眾,沒有文化》與好友主持人馬東和影評人周黎明在單向街書店與讀者見面。三人一起聊起音樂、電影、電視、戲劇、相聲、小品、文學等領域近十五年來的中國流行文化現象。周黎明稱王小峰是“我心目中中國當下最具洞察力的文化記者”。
書名“只有大眾,沒有文化”這句的靈感是來自黃舒駿的一首歌《改變1995》,歌詞有句“只有流行,沒有音樂”。王小峰起初並不想用這樣的書名,認為容易引起歧義,讓讀者誤會。後來王小峰遇到黃舒駿時説,書名是受你歌詞的影響,沒想到黃舒駿説自己看到書名的時候,也“很自戀地想了一下是不是受到我那句的影響”。
對於大眾文化,王小峰的定義是“在地上特別紮實的東西是文化,在上面飄浮的像灰塵一樣的東西是文化現象”,文化現象經過一定時間的沉澱,變成了向後來的歷史去提供各種可借鑒的內容,這就是文化。
王小峰和馬東相識十幾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朱軍的《藝術人生》策劃會上,那時馬東是《文化訪談》的主持人。“在春晚上看見他説相聲,他説相聲絕對比很多人説得好。後來他去網站了,特別趕時髦。”王小峰説,自己上次採訪馬東是他創立的辯論節目《奇葩説》,馬東反覆跟他説了三遍:“這個節目不是給你看的,不是給你看的,不是給你看的。”
這位“中國最具爭議的文化記者”第一次採訪馬東,是在相聲大師馬季去世時。“在我們家,我倆找了一間小屋,我忍著萬分的悲痛,跟他談了好久。後來他寫了我父親的文章,裏面引用了好多我的話。”馬東説,裏邊有些“不太像是我説的”。王小峰回憶,當時馬東的嗓子幾乎啞了,自己錄音還是用的錄音機,“回去聽,耳朵要貼在錄音機上,聲音特別特別小。”
王小峰採訪時得罪了不少名人,因為筆下毫不留情地批評,但他説自己“對事不對人”,不是有意抹黑某個明星。“如果説‘追殺’的話,內地搖滾圈的人我差不多都得罪了。”王小峰説,“不誇張地説,那段時間我出門的時候,他們會堵在我家門口,非常危險。” 王小峰當年曾寫文章,説黑豹樂隊“這麼多年,他們除了身上長肉,沒長什麼本事”,結果黑豹樂隊跑到報社跟編輯訴苦説:“我們特別不容易。”
“我寫了篇評論小柯新專輯的文章,我知道小柯的製作人是高曉松,故意説這張專輯要是有個製作人,水準會提高一大塊。” 他講了自己和高曉松之間的一個故事,“不幸的是,一個星期後我就遇見高曉松了,我們一起參加一個會,他在馬路邊停完車後一直追著我,一直追到會議現場,一路上反覆問我一個問題:你憑什麼説小柯這張專輯沒有製作人?”王小峰當時感覺特別緊張,倆人甚至有點“劍拔弩張”。但是後來他還是把高曉松介紹給海外的唱片公司:“我首先介紹的就是高曉松。一個人身上可能有很多毛病,但是他也有很多才華。”
王小峰説自己一直有一個願望,為一個明星或者歌手寫一部傳記,他想通過這樣一種寫作方式還原一個時代發展的背景。王小峰對這個傳記提出了兩個要求:第一,必須是他想寫的人,自己決不當捉刀代筆、影子作者,第二就是寫出來的東西必須真實,不能違背事實,“不能説我寫出來不是你想要的你就拿掉。” 陳夢溪 J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