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霍建起導演的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以下簡稱《1980》),改編自著名作家野夫的同名小説。在這部半自傳小説裏,野夫將一段屬於自己青春隱秘的個人歷史和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共通歷史雜糅在一起,把一段清純的愛情與厚重的歷史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娓娓道來。
記者:《山楂樹之戀》與《1980》相比,有何不同?
野夫:《山楂樹之戀》是高幹子弟和一個有一定年齡差距、身世差距的小女孩的愛情故事,故事背景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1980》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講述的是同學之間的愛情,傳遞的愛情觀是“我愛你是為了成全你”。
我們所處的那個年代,走三到五天才能到省城,故鄉的每一個年輕人都渴望“出峽”。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把她所有“出峽”的願望寄託在一個男生身上,她的愛是基於這個原因。
很多年輕人覺得如果愛對方,就要把她帶走,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是難以做到的。自由遷徙在那時幾乎不可能,而且她也不能拋棄被監管的父親,她要代死去的母親照顧父親。
如果現在的人了解背後的情感,了解了那時的世道人心,才能真正讀懂這個故事。
記者:該片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愛情故事,那個年代的愛情特質是什麼?
野夫:我覺得那時的愛情是特別乾淨單純的。我電影中表達的愛情,它不是為了抵達,不是為了佔據,而是為了一種成全,是一種更有意義的愛。它當然有理想化色彩,上世紀80年代本來也是理想主義的年代,那時的人們本身也活得比較理想,沒那麼現實,我寫這種愛情,其實也是在紀念時代。紀念那個曾經非常理想主義的時代,它遠不像我們今天這樣的物質主義。
記者:為了再現這個純美故事,《1980年代的愛情》的拍攝地,也選在了故事的發生地——野夫的故鄉湖北利川。為什麼要執著地將《1980》放在利川拍攝?
野夫:拍攝時與導演溝通探討最多的就是這個,類似的古鎮老街不少,但是利川那個地方幾乎是故事的發生地,還有那半條老街,我們要呈現的是一個土家鄉村,而不是白族鄉村,文化、地域、山水建築等都不同。此外,這個影片充滿懷舊感,這是故鄉利川才能賦予的。利川獨特的巴楚文化吸引我們要把故事放在這裡的偏僻鄉村,這是故事背景所要求的,一塊比較乾淨的地方。再者,影片還要表現古老的巴楚文化,比如葬禮戲,在一個封閉的庭院裏跳喪。這一場戲,很多人看到都很震撼。利川的風景也很唯美,目前電影製作團隊還在設計開發旅遊線路,希望能給故鄉留下一些賴以生存的資本。
野夫,本名鄭世平,1962年出生於湖北省利川市。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説、論文、劇本等100多萬字。代表作品有:《1980年代的愛情》、《父親的戰爭》、《塵世 輓歌》、《鄉關何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