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孩子》 王大騏 著 鷺江出版社 出版
近日,資深策劃人王志綱之子,原南方人物週刊記者王大騏出版了第一部深刻描寫“富二代”的書——《財富的孩子》,該書一經面市,便受到了來自社會多方面的關注。
7月19日下午,王大騏帶新書《財富的孩子》在字裏行間舉辦了以“財富階層的G點和痛點”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活動由《財經天下》週刊主編、作家李翔主持。王大騏本人現場講述了“投胎小能手”不為人知的困境;他與李翔,還有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著名歷史學者雷頤,著名社會學家,北大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在現場就“中國式的傳承問題”這一主題進行了現場對談。
“投胎小能手”無法避及的雙刃
“滋養我者,必將毀滅我”,王大騏一直在考慮將這句話紋在身上。
在王志綱六十歲生日時,王大騏藉口去香港的一個心智培訓班,沒有參加壽宴,只寄去的一段視頻祝福。王大騏透露給記者,在那之前,父親曾説如果自己不參加壽宴就斷絕父子關係。但王大騏仍舊沒有出現。他説,這次缺席幾乎故意的,他心裏明白,父親有著想通過這個壽宴,把他一生積累的政商人脈傳遞給自己的心思。長子的缺席固然使得父親頗為尷尬,但王志綱看過視頻後,卻非常感動。在王大騏的新書《財富的孩子》新書分享會上,王大騏首先與大家分享的就是這一段視頻。
這一段視頻的前半部剪輯了多部電影,在外人看來可能略顯抽象,但卻是許多對父子之間心靈的呼應。視頻的最後一段是王大騏朗讀的北島的詩——《給父親》,王大騏説,這確實是他精心為父親準備的一份生日禮物。
在現場,王大騏表示《財富的孩子》其實是一本很私人化的書。他首先誦讀了書中前言的一段,談及了一代與二代之間的矛盾與糾葛。他例舉了書中“悍馬哥”與他女兒的故事。作為富一代的“悍馬哥”曾經對女兒説,即使企業交班失敗,他也可以重新打下一片天下給她。但是實際上,女兒在企業的危急時刻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財富的一代和二代在傳承中和解、共生。但在採訪中,王大騏與“悍馬哥”曾就父親與兒子之間能力的對比與關係的親疏進行過討論,“悍馬哥”也認同二代在超越父親的過程中往往處於無事可做、無計可施的尷尬狀態。
“你們的痛苦哪有我們之前的痛苦痛苦?”雷頤表示,他作為王志綱的同齡人,一直對王志綱與王大騏説過的這句話印象深刻。在讀這本書之前,雷頤並不了解二代的痛苦,他提起作者的父親王志綱曾在十幾歲時親眼目睹了自己的父親白手創業的辛苦,這樣的痛苦是現在的二代無法體會的。但在看過這本書後,他第一次意識到了二代這一批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也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之中,而他們的痛苦可能是由於中國現代社會財富迅速膨脹造成的。
事實上,二代和一代所面臨的挑戰是完全不同的。王大騏表示在採訪二代時,最大的困難就是與二代探討他們與父親的關係,以及家族的傳承問題。他説:二代們其實很少思考有關人生這樣的命題。他們大多逆來順受接受父親的安排,沉浸在看不見的痛苦中,又很少反思如何擺脫這樣的困境。而一代企業家如今正面臨著高度淘汰的時代,如果二代不接班,不將企業轉型,父輩乃至整個家族也將面臨淘汰的命運,何來傳承?因此,在“實現自我”與“家族傳承”之間的掙扎,成為了二代最大的痛點。
李翔主持提起,他與大騏的結識很偶然。雖然這樣説可能會讓王大騏略感不適,但他自己確實是因為記者的身份,先知道了王大騏的父親,才進一步了解到王志綱的兒子王大騏。李翔表示他非常贊同王大騏關於他父親的觀點,提及王志綱,李翔也認為他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在看了王大騏的書稿後,他更深入地了解了王大騏這些二代的感受,同時也肯定了探討有關二代接班這一社會現象的現實意義。
但在問及是否會接班時,王大騏表示自己不會接班。因為父親的事業是諮詢公司,所有的內容和光芒都集中在了父親身上,父親的成功源於他的智力以及時代給予的機遇,這些都是無法繼承的。但他説起:如果是拍電影,這一個父親曾經有過的夢想,他倒是有可能繼承下來。
中西方財富觀的差異:財富是否應該得到傳承?
財富是否應該得到傳承?在發佈會之前,王大騏曾與自己的母親和弟弟探討這個話題。在西方,財富傳承被認為是不利於社會進程的,財富的真正目的是幫助社會配置資源,而非傳承。王大騏認為,當財富上升到一定數字時,它便變成了社會的資源,擁有了財富的人,就肩負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但在中國,許多人只是單純地繼承了金錢,還沒有這一層的意識。
鄭也夫説,他不會輕易答應出席一個活動,並表示自己是在通讀了《財富的孩子》之後,才決定出席參加這次的分享會。鄭也夫認為王大騏寫的要比説的更好,他説在讀過這本書時,他讀出了一點自戀,但每個人都需要一點自戀,這種自戀不必太多,不必到余秋雨的程度。他説,如果現在的商人想要走向高尚,那就要低調一些。參與進複雜的遊戲,自己必須要變得複雜,這是作為財富階層被動的部分。但作為遊戲其中者,商人本身也構成了整個遊戲,那便是他們主動的一部分。鄭也夫表示他並不關心財富的傳承,但這一本書講述了這個小小群體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了解了這個小小群體的生活,這是這本書的意義,且相較其他寫作者而言,王大騏實在自戀不重。
鄭也夫認為在這個文化受到滌蕩的時代,生活在像王大騏這樣的家庭並非幸事。這些富二代其實在為人類做一個實驗:我們每個人都有抵禦匱乏與貧困的能力,這是從祖先身上繼承而來的,但我們人類沒有繼承到在巨大財富的包圍中的適應與抵抗能力。正如孟子所説,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二代從小便生活在極大富裕滿足之中,只會失掉正常的情致,缺失普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飲食男女的抵禦能力。中國如今是一個缺少約束的社會,缺少傳統文化中有關人對於自己的克制,使得二代陷入了無法認清自我的困境。但他提及看到書後,他認為王大騏是二代其中的稀有動物,沒有廢掉。
王大騏回應鄭也夫的觀點,表示自己回看自己的書時,也發覺了自己有些自戀,引發現場觀眾一陣笑聲。但他説在描述其他二代的故事時,他會克制。王大騏説到自己曾經參加過的一個關於家風主題的信託基金宴會,而當時在場的二代對此並無強烈的響應。他認為這樣的家族是沒有文脈的,使得家風的傳承變得空洞。
王大騏也曾經思考自己繼承的究竟是什麼?是家風或者財富?大騏提起,雖然在寫書的過程中採訪了諸多比他更有財富支配權的二代,但他自認為比那些二代更有優越感。在現代社會,文化人拼命想成為有錢人,而有錢人拼命想成為文化人。
鄭也夫認為在現代中國這樣的文化沙漠裏,經歷了多次文化掃蕩,現代人想要傳承下來祖輩們的作風十分艱難。並鼓勵王大騏再寫一本書討論這樣傳承。
富一代在傳承中面臨的困難也是一種重塑的過程
李翔提起富一代在財富迅速積累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非常大,關於解決與孩子相處的問題,財富的創造者其實非常苦惱,“幾乎類似于移民”。
雷頤從歷史的角度提及了歷史上財富的傳承。他説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沒有數字的國家,沒有辦法量化父母傳承給孩子的財富。但中國的傳統其實很注重家風的建設,尤其有文化的家庭,對子女也有嚴格的要求。李翔問及像《曾文公家書》這樣的作品對社會是否有益?雷頤肯定了這樣的文化是值得傳承的。
王大騏表示,父親反思人生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家風的建立。許多一代把更多的時間分配給了自己的事業,出於愧疚的心理,只能不斷地給孩子金錢作為保姆。
鄭也夫説,曾有一個朋友告訴他:孩子是秩序的天敵。雷頤認同了鄭也夫的觀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即使生活在富裕黨總,也要讓孩子過有秩序、制約的生活。
王大騏表示,這本書只是很淺薄的一面,許多話題需要更多的碰撞,溝通與交流。他為此與讀者見面、開辦了自己的公眾號,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參與討論。
關於財富的痛點和G點可能永遠沒有清晰的界定,但王大騏希望,通過這本書讓這個社會更好地了解這個群體。因為只有了解才是和諧共處的開始。
內容簡介
六個年輕的富二代的真實故事。
他們一邊享受著金錢能帶來的最好的生活,一邊等著繼承家族産業。
他們是退休官員的兒子,民營企業家的繼承者,港臺富豪家族的少年掌門。
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大部分曾在歐美留學。他們對商業和經濟的理解,已經遠超父輩的當年,他們要為企業和家族的未來承擔責任……
如何在眾人矚目之下走好自己的路,演一齣精彩紛呈的人生大戲,
對於這些財富的孩子來説,其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簡介
王大騏,筆名悉達多,自由人,修行者,當過5年記者,拍過紀錄片和網劇,一直在寫作,兩年前迷上高爾夫,同時開始心靈修煉。從小隨父母四處遊歷,走遍大半個中國。16歲被寄養到美國家庭後,開始了8年的留學之路。
成年以後,開始以每年一個國家的速度消化著這個世界,印度的神聖,迪拜的浮華,義大利的性情,法國的精奢,紐西蘭的神秘,日本的極致……生命不息,體驗不止。年過30,開始進入新的迷茫期,渴望遇到村上春樹30歲棒球劃過天空給他的啟示,從此開始正常吃喝拉撒,停止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