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新書《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近日出版。借此機會,她近日接受《法制晚報》記者專訪,她坦言寫作這本書已經透支了自己的生活體驗。
但同時近期的蔣方舟也更多地出現在真人秀等節目中,學開飛機,還跟隨李克強出訪拉美,蔣方舟説這些經歷都是自己體驗生活的方式,看遍“稀有的風景”。
“九故事”中 對同齡人不了解 所以寫中年人
法晚: 這本書由9個故事構成,你玩了結構寫作,9個故事環環相扣,互相關聯,但也有讀者認為結構並不是特別高明,能不能談談結構方面的構思?
蔣方舟:結構上自己想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前一個故事的配角是另一個故事的主角。我覺得這個形式比較接近真實的生活,我們總是會陷入對他人生活的羨慕和想像,可如果鏡頭真的轉移到我們羨慕對象的生活,卻又發現那其實是千瘡百孔的。
結構上其實是受了電影的啟發,是我很喜歡的電影《撞車》和《巴別塔》。
法晚:這次寫作的客體是“中年人”,是一個你以往沒有寫過的群體,為什麼會寫中年人而不是同齡人?
蔣方舟:因為我對同齡人的生活其實並不了解。而且現在的年輕社會看似扁平,其實差別很大。一個城鄉接合部的年輕人和生活在北京上海的中産階級孩子,無論所思所想都會有巨大的差異。很難通過一個單一的群體去刻畫時代。
所以小説裏,我選擇了不同年齡段的人,有少女、青年、中年夫妻,甚至老人等等,他們的社會階層也不一樣。我覺得這種城市的群像更動人。
寫作之外
稀有的風景給稀有的人
法晚:你嘗試了很多探險、登山、開飛機這樣的活動,這對於你的寫作優勢有什麼樣的影響?
蔣方舟:我相信一句話,“稀有的風景留給稀有的人”。我前段時間看了一個法國女飛行員的散文,叫做《夜航西飛》。我很感動於她在午夜飛過非洲大陸時看到的風景,我想那一定是不能言説的美妙體驗。寫作也一樣,最迷人的永遠是那些獨特而稀少的體驗。
法晚:你前段時間隨李克強到拉美出訪,這是一段怎樣的經歷?
蔣方舟:在拉美只待了一週的時間,感觸最深的還是拉美的風土人情。在哥倫比亞和秘魯,不斷把眼前所見和小時候讀到的那些孤獨大陸做對比。
另外,就是感覺到中國和拉美文學彼此的了解還是太少,比如哥倫比亞對中國文學的認知還停留在魯迅的《狂人日記》,所以像這回的文化交流能夠很大地帶動彼此的好奇和了解。 文/記者 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