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李銀河新作出版《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

時間:2015-05-25 10:31   來源:鳳凰讀書

  (《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李銀河/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5月)

  李銀河新作《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近日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這是繼“出櫃”事件後李銀河首次坦露內心曾經的矛盾和掙扎,同時也記錄了作者退休後隱居海濱時,每日的靜修心得。通過對存在、自由、激情、愛情、快樂、生死等反覆思考,充分體現一位大學者的內心細膩情懷和理性哲思。

  作為無神論者,可不可以有精神生活?

  書中,李銀河就“作為無神論者,可不可以有精神生活?”進行解答。李銀河認為,很多人説只有有信仰的人才可以有精神生活,無論是信上帝還是信佛。許多科學家(甚至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到晚年都會皈依宗教,他們明知神並不存在,只是需要精神生活而已。可惜我是個冥頑不靈的無神論者,難道我就不可以有精神生活?我在此記錄我的靜修心得,因此將此書定名為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在我凝思時,生和死的界限模糊起來。人死之後,和這天空海洋融為一體。我的血和肉跟骨頭分離開來,化為細胞,消散在泥土中、空氣中和這無邊無際的海洋中。那個我,從宇宙的角度看沒有一點重要性,然而對於我來説,它卻無比重要,無比珍貴。這本書是我與自己內心的對話,是我內心矛盾、掙扎的記錄。我想,正因為這一點,或許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

  保持內心的衝動,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資深編輯陳麗傑女士在讀完本書後,被文章包括的細膩、超然打動,並認為有至少三種態度值得自己借鑒:一是“人生在世,除創造性的勞作外,最美好的狀態是沉浸在愛之中。”要有人愛,要去愛人。“愛的狀態,就是內心不寧,就是生活中有所期待的狀態,就是活著的感覺。”二是要“見自己”和接納自己。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選擇”。“一個人的人生是什麼樣的,一半出於天賦,一半出於選擇。如果沒有政治家的天賦,就不會成為毛澤東;如果沒有詩人的天賦,就不會成為李白。三是保持內心的衝動,不要過平庸的生活,要有喜愛的事情去做。因為“在我們秉持著內心的激情去生活、去做事的時候,只要不時想一下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發自內心的衝動、能否為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的感覺就可以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去做。”

  她並非那個咄咄逼人的“鬥士”和“女權主義分子”

  本書策劃人王水認為,李銀河並非是公眾眼裏那個咄咄逼人的“鬥士”“女權主義分子”和“性少數群體旗手。過去十年,我編輯過李銀河教授和王小波先生幾乎所有的作品,涉及多家出版社的各種版本。她是那麼平易近人,那麼恬淡、質樸,內心又異常豐富、細膩、智慧。作者寫作此書時,已是退休後隱居鄉間或海濱時所作,文中既有梭羅式的自由沉思,又有福柯式的激情,還有海子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灑脫。而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得以比較真實地保持了它的本來篇幅、風格、內容,對於一位有爭議的知識分子來説,這是很幸運的。希望讀者們能通過她,感受最真實的李銀河老師。

  本書從無神論信仰入筆,風格清新、大氣從容,不僅有梭羅的超然、羅素的自由、海子的自然,還有叔本華的虛空和福柯的激情。當然,李銀河的文字最少不了的是靈魂深處對王小波的思念,和自己當前生活的知足感恩。

  李銀河,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知識分子、著名社會學家,“先 鋒女權主義代表”,自由主義代表學者。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第一個文科博士後,1999年被《亞洲週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2008年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影響中國30人”(與鄧小平等一起入選)。2012年從中國社科院退休後,隱居鄉間、海濱,她的名字和她的立場,仍然頻繁成為輿論的焦點和媒體的熱門。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