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豪華包裝致書價虛高 韓寒某珍藏本作品售價988元

時間:2015-05-07 16:21   來源:江西日報

  新年走家串戶,總少不了帶著禮品拜年。以往,紅包、年貨是主打,近年來,流行起圖書拜年。當新年過得越來越有書香味,人們摸著手中包裝華美的禮品圖書,不禁會問:豪華包裝,憑空多出的根本用不上的木質外殼可不可以去掉?瘋狂打折,書價可不可以直接標注打折之後的價格?恍如隔世,最近一次去書店買書是什麼時候……

  豪華包裝,如何承受?

  1

  新年第一天,南昌十中的黃燕老師收到親戚送給女兒的禮物:一套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的《最美鳥最美魚最美昆蟲最美樹大全集》。整套書一共厚厚的四本,華美的包裝令黃老師感到驚訝,而358元的價格更讓黃老師感嘆:“孩子剛上小學,不懂得愛惜書,包裝如此華美,價格這麼貴,我覺得不實用。”

  對少兒圖書豪華包裝,同為母親的李女士抱怨道:“現在的少兒圖書包裝越來越好,價格也越來越貴,而且一整套圖書,不單賣,一套動輒幾百元,比大人的書貴多了。”

  針對這一現象,去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通報批評了一批豪華包裝、價格虛高的童書,並責令限期整改。在通報的名單中,黃老師女兒收到的新年禮物就在其列,其他的還有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安徒生童話》、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影響孩子一生的中國十大名著》、汕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孩子最想知道的十萬個為什麼》、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兒童智力開發全書》等,被批評的理由是,這些圖書內容或拼湊而成、或缺少原創,定價大幅高於市場上同類圖書合理定價範圍,以高定價、低折扣等不正當競爭方式銷售,擾亂了市場秩序,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反非法和違禁出版物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少兒圖書豪華包裝大多是為了吸引眼球,牟取暴利,因為少兒的認知度不高,沒有價格概念。出版少兒圖書,出版社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書的內容上。”

  豪華包裝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少兒圖書,人們在書店裏隨便逛逛,就能發現豪華包裝比比皆是。“現在書籍市場上大部分豪華包裝都是過度設計。現在很多設計跟內容不匹配,純粹為了吸引眼球、為了追求利潤。”省裝幀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張延告訴記者,豪華包裝不能僅憑價格來判斷,譬如有些藝術類的書籍,是需要在用紙等設計上有特殊處理,還有一些印刷有較高難度,所以價格比較貴,這應該不屬於豪華包裝,因為它們的包裝使內容與形式貼切。

  而內容與形式的不貼切現象,經常發生在一些書籍的珍藏版上,將“包裝增值”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本定價為25元的書,其限量珍藏本的售價為988元,封面運用碳纖維製成,工藝複雜,而且在書後附加了10克金條。

  某銀行員工方一告訴記者:“我就買了這個珍藏版,如果按市場價格來算,珍藏版遠超過了988元的價格。我覺得很划算。”對此,媒體人右軍則有不同的觀點:“我覺得這更像炒作,書籍應該根據內容來選擇是否珍藏,而不能用藏金條來吸引讀者。”“當然,這本珍藏版在我的藏書中只是一個特例,我的藏書標準還是書的內容。”方一也認同藏書應以內容為王,但豪華包裝如同書的衣服,一本書有價值,就理應配上好衣服。

  正是因為一些讀者有藏書的習慣,這給了豪華包裝的書籍一定的生存空間。“這其實是一個趨勢,有些讀者喜歡快餐式閱讀,有些讀者喜歡珍藏圖書。”張延認為,現在出版社走市場化運作,所以豪華包裝跟過去相比,會越來越少,珍藏版圖書的價格也會越來越合理。

  價格虛高,如何理解?

  除去豪華包裝導致書價的虛高,人們對現在的書價又是怎麼看的?

  “我覺得書太貴了,去書店轉轉,隨便一本都要三四十元。”就讀于南昌大學新聞系的余曉波這樣説道。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2012年出版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對於目前的圖書價格,有51%的讀者認為“比較貴”,31.8%的讀者認為圖書價格合適。

  當過半的讀者認為書價比較貴時,在網路上,圖書的打折活動卻在瘋狂地進行著。亞馬遜上,圖書在原價打完折的基礎上,價格被累加後,能夠參與網站舉行的“滿300送100”的活動,與此類似,在噹噹、京東商城等電商網站,書籍的折扣力度也很大。

  “我本來不覺得書價高的,可是一看到網上購書的折扣力度,動不動就是六、七折的,這就不禁讓人疑惑:書價是不是有虛高的成分,不然怎麼可以這樣的打折呢?”某外貿公司職員陳曉這樣抱怨。

  “批發商從出版社拿書基本都是低於五折的。”某出版社工作人員黃先生告訴記者,一本書,從作者創作到被讀者購買閱讀,需要經過出版社、圖書批發商、書店等多個流通環節,高書價大部分産生在流通鏈條中。

  “如今各家出版社的圖書定價都是被迫‘虛高’,為的是給大打價格戰的電商網站留下利潤空間。”黃先生還告訴記者,為了平衡電商網站與實體書店的關係,有些出版社也有自己的定價技巧,例如,適合在網路上推廣的圖書,如言情類、經濟類、職場類,就會定價偏高一些;而比較小眾的學術類圖書,更適合在實體書店銷售,就不會額外設高定價。

  針對一邊是讀者抱怨書價貴,一邊是網路銷售的瘋狂折扣,一些作家站了出來。著名作家梁曉聲在出席第23屆書博會時説道:“在北京的一次圖書展銷上,我的一套書被定價為一萬九千多元,我嚴厲指責了這種炒作行為。虛高的書價,限制了那些真正想讀書人的購買力,絕不能讓這種事情再發生。”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當下的書價是合適的,獨立書評人蕭佚認為:“與國外圖書定價相比,中國圖書的定價不能算高,甚至是偏低了。另外,現在圖書價格上升的速度,遠遠低於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的速度。”

  每人平均5本,如何提高?

  不管是豪華包裝還是價格虛高,與書價的增長、圖書的折扣的跌宕起伏形成對比的,則是另一組數字的平穩。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公佈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39本,這一數字,從2007年至2011年的數值分別為:4.58、4.72、3.88、4.25、4.35。如果扣掉人們購買教材和教輔的數量,全國每人平均年購書量應該更低。而這個數字,在2010年,韓國是11本,法國是20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

  每人平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不超過5本,那麼,又如何能指望每人平均購書量的增加呢?當然,人們“不買書”的原因很複雜,既有網路、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等數字化閱讀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有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的興起分散了人們的閱讀興趣。“我覺得,人們不愛買書,與計劃經濟時代養成的圖書消費習慣也有關係,人們不願為閱讀付費。”黃燕這樣説道。

  另一組數據,也能反映出中國人這一消費習慣:從1999年到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由567.1元增長到1358.26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0.19%,但這裡面最大的一部分是用在了教育支出上,其他文化消費比重很小,用來買書的錢就更少了。蕭佚説:“許多人給小孩報培訓班眼睛都不眨一下,但自己買本書就要反覆掂量,這就是觀念的問題。”

  不論是什麼原因抑制了人們的購書量,在採訪中,一位大學老師不無擔憂地説:“這樣很容易形成惡性迴圈,出版社將過多的利潤讓給了銷售商,同時作者的收益難以體現腦力勞動和知識創造的價值,當作者缺乏寫書的動力時,好書就會越來越少,而好書少讀者就少,反過來,作者的回報又更加少。”

  “現在網路上流行的小説,一旦火了,它還是會出紙質版,這既説明紙質書籍是有市場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説明,讀者會為他們認為值得購買的圖書掏錢。”出版人王一木認為,出版社不能熱衷於做大書、偽書、跟風書、項目書,要有責任感和精品意識,要樹立“內容為王”的理念,用書的內容來吸引讀者。

  另一方面,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出版管理處處長汪維國告訴記者:“每年一度的選題計劃大會上,我們會要求圖書的選題和價格要適應各個階層、人群的文化消費能力。”反非法和違禁出版物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0年開展,我們已連續4年在全省出版社開展少兒類圖書專項品質檢查和中小學教輔圖書品質檢查,聘請專家進行審讀,對檢查不合格的圖書進行嚴厲處罰。”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面對中國出版界名家張元濟所説的天下第一好事時,有人疑惑,有人迷茫,這就更需要各方努力朝著一個有利閱讀的方向去完善它。

  “別林斯基説過:‘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我們希望,這句話中的貴重,指的是它的內容,而不是它的價格、不是它的包裝。”媒體人右軍這樣説道。

   (遊 靜)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