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數字閱讀比例首超傳統閱讀 異質互補構建良性生態

時間:2015-04-25 08:32   來源:光明日報

  世界讀書日剛剛過去,一份關於“閱讀”的調查數據引發網路上的大討論。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為58.1%,數字化閱讀比例首次超過傳統閱讀。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表示:“網路當中同樣有書香。”

  數字閱讀“無處不在”

  在很多城市的地鐵、城市公交上,“低頭族”隨處可見。拿著手機、Kindle等移動終端設備進行閱讀,已成為街頭的一道新風景。

  最新發佈的第1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在數字化的閱讀當中,增長最快的是手機和微信的閱讀。我國成年人手機閱讀群體的微信閱讀使用頻率為每天兩次,每人平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超過40分鐘。

  “每天早上上班路上和晚上睡覺前都會習慣性打開微信,讀讀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刷刷公眾訂閱號。”北京市民王小姐告訴記者。

  毋庸置疑,數字閱讀正在展現它“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魅力。成立於2010年的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累計培養了4.2億用戶。該機構發佈的數字閱讀白皮書認為,數字閱讀産業正呈現集中化、多元化的趨勢,並在近5年裏進入了井噴式發展時期。

  近年來,大量閱讀類公眾微信號涌現,不僅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官方機構發佈了“文津閱讀”等公眾閱讀號,而且大象公會等民間機構也向讀者推介經典圖書。

  自媒體公眾號也風生水起,依靠獨具特色的內容和形式,吸引了大批讀者。“80後”張炫是一名詩歌愛好者,她參與創辦的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關注用戶已有100多萬,眾多名人、普通人在這個平臺上讀詩、賞詩。

  “將文字內容通過聲音講述出來,帶給讀者的感覺會很不一樣。”央視主持人王凱離職後,創建自媒體“凱叔講故事”,為孩子們提供有聲讀物,用一款“哄睡神器”完成了他從傳統媒體人到新媒體人的轉型。

  傳統出版業擁抱“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給實體書店佈下一重陰影,也同樣帶來了驚喜。”業界人士的感慨不是個例,而是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下,渴望擁抱“網際網路+”,給願意讀書、喜歡讀書的人提供廣闊線上平臺和全新閱讀體驗的共同心聲。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介紹,三聯正在積極推進“紙電同步”,未來將實現所有擁有電子版權的紙質書,在出版的同時同步推出線上電子書。同時還將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做新書推介和各類讀書活動的宣傳。

  將紙質書電子化,主要面向偏好深度閱讀用戶的“噹噹讀書”APP;以原創文學為主要內容,可以彈幕社交,以年輕人為主要對象的“當讀小説”APP;摘取正版紙書精華,通過碎片化讓讀者輕鬆閱讀的“翻篇兒”APP——據噹噹網數字閱讀事業部總經理左力介紹,今年噹噹網正在加快數字閱讀産品的研發和佈局,從普及全民網購圖書向推動全民數字閱讀發力。

  “如果我把《西遊記》改編成針對兒童的故事書,成年讀者願意購買嗎?”王凱説,自己在創作內容時,都會提前在微信公眾號對用戶做問卷調查,在他看來,這是做好“數字時代”讀者閱讀體驗的重要一環。

  “未來的閱讀一定是基於讀者,逐步實現閱讀的個性化、社交化以及閱讀形式呈現的多媒體化。”左力表示,個性化推薦可以讓讀者根據閱讀喜好更快找到閱讀的興趣點,而通過社交化、互動化等方式,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讀者的閱讀品質。

  “異質互補”構建全民閱讀良性生態

  當下,“讀書”的概念已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讀紙質書”,文字承載形式從竹簡到紙再到網路,媒介的發展變化已讓閱讀變得更加普遍。

  然而,依託技術搭建的新媒體閱讀雖然方便快捷,卻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比如,缺乏優質的閱讀內容和對閱讀服務專業性、體系化的積累。此外,新媒體閱讀尚未建立起規範的運營規則,在智慧財産權、商業模式等層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這些數字閱讀日益凸顯的問題,為傳統出版社提供了作為之處。”有業界專家如是説,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傳統出版業的步子不妨邁大一點。

  “我們既提倡手機閱讀、網路閱讀,同時要提倡深層次的,具有思想力、震撼力的傳統閱讀。”在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希安看來,不管是傳統閱讀還是數字閱讀,正是因為兩者互為補充,為全民閱讀構建起了一個各有所長的良性生態。

  “我自己平時常利用微博推薦好書、分享閱讀體會。”擁有近1000萬微博粉絲的張頤武認為,不僅書評家們要向大眾推薦好書,新媒體平臺也應加強好書推薦,“數字化時代更需要推進全民閱讀,引導全民閱讀”。

  “新媒體時代,多種閱讀方式並存,為讀者們創造了更多的閱讀機會。相信全民閱讀的春天不遠了。”樊希安感慨。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