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來自臺灣的姜涵老師攜新書《存在的幸福》在三聯韜奮書店舉行了新書分享會。本場活動是該書在北京地區5場活動中的第二場,活動以微電影放映開始,姜涵老師及其子女的分享生動幽默,整場活動輕鬆歡快。
“愛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是北京系列讀書分享會的主標題,本場活動的主題是“情緒、情緒,都是情緒”。姜老師在臺灣從事電臺主持30餘年,曾獲三屆臺灣“金鐘獎”。做母親後,她認識到“情緒”在親子關係中的重要作用,並開始重讀哲學,思考與子女相處的科學方法。在師從魏子云、傅佩榮等老師學習古典文學和哲學經典後,她又研習了美國HBDI全腦優勢模型,在臺灣創辦鼎愛學院和“好好好家庭文教基金會”,與3000多位學生分享她對愛與存在的認識。
在分享會中,姜老師一直告訴大家,愛是生命的核心動力。用愛去影響他人、創造價值,以萬物自身的定位與世界和諧共處,活出自我創生的意義和精神來,這是身為“人”存在的真正意義。而情緒,是決定我們生活快樂或痛苦的重要因素。對於家庭來説,情緒的出現往往是因為“在乎”,這“在乎”根源於愛。所以認識自己的情緒,讓“在乎”以“愛”的方式順利傳達到他人身上,而不是被情緒控制,是每個人都要不斷學習的。就連她自己,也是通過學習,才從一個焦躁不安的母親,慢慢變成現在兒女眼中的完美媽媽,和先生眼中的完美太太。
姜老師喜歡中文裏的“好”字。她説,一“子”一“女”兩情相悅、共結連理,是一“好”,婚後互相接納、家庭和睦,是第二“好”,夫妻生兒育女、親子融洽,形成了第三個“好”。在注重家庭教育的社會裏,父母、子女、孫輩能將這“好”世代相傳。獨善其身不夠,光是身邊的親友好也還不夠,總要大家都好,社會才會好,國家也才能好。這也是她將基金會取名“好好好”的原因。她在教學中融入哲學的愛智精神,讓學生能夠完全地認識自我的身、心、靈,對學生産生具體的指導意義。
在活動中,姜老師還利用美國HBDI赫曼全腦優勢模型,幫助現場讀者分析他們的性格特質,很多話一語點中,讓讀者感到頓悟。她十幾年的教學資料,都整理在這本《存在的幸福》裏,深入淺出地解析了人存在的本質,以及“讓自己/對方成為其所是”的可能和具體方法。
姜老師的兒子林侃和女兒林佳,也分別從自己成長的記憶中,分享了他們與母親亦師亦友、教學相長的點點滴滴。姜老師的學生、本場活動主持人朱毓揚的分享也感人至深,現場很多讀者都熱淚盈眶,姜老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接下來的三場讀書分享會,分別是5月9日(雨楓書館百盛館)、5月10日母親節(首都圖書館)、5月16日(雨楓書館昌平館),感興趣的讀者屆時可以參加。另外,姜老師的新書《自我經濟學》也即將出版。希望姜老師的愛智精神和對他人、社會的愛,能為個人的心理和諧、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帶來幫助。
【圖書資訊】
《存在的幸福》
作者:姜涵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