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高平市地名志》全新改版上市

時間:2013-09-23 10:42   來源:文化中國

  三則是“王何與王降”,糾正了正史的敘述,長平之戰中秦軍圍困趙軍並非原地不動相互攻守,秦軍採取了圍三缺一,把趙軍引向了高嶺和死地。

  傳説從圍城、棄甲院突圍過來的趙軍,衝到王何村西,又被埋伏在西嶺上的秦軍堵住去路。趙軍拼命衝殺,無法突破,又扭頭往回逃,剛到丹河岸邊,又被追殺過來的秦軍截住,弄得前進不能,後退不能,繞來轉去,慌慌張張不知道該怎麼辦。當地百姓都為走投無路的趙軍擔憂。一位儒生著急地説:“王師如之何?王師如之何?”百姓不懂,問他説的何意。儒生回答:“我是説,咱們的軍隊咋辦呢?咱們的軍隊咋辦呢?”歷史上常常有把本國軍隊稱為“王師”。愛國詩人陸游的詩裏就有“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句子。如《孟子》裏的“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句子,後人便把此村稱王何。

  趙軍在王何實在待不下去了,便衝過南邊嶺上,到另一個小村。不想那裏比王何條件更差,環境更為惡劣,村子的四週儘是高嶺,秦軍圍困更加森嚴、逼近了。更糟糕的是村子裏的三五戶百姓,早逃光了,只有一眼小井,深五六丈,又非常缺水。大批趙軍不僅沒有吃住,連水也喝不上了。在前進無路,後退無門的情況下,趙軍的中軍大營才扯起了投降的白旗。這時百姓們紛紛説:“王師投降了!”“王師投降了!”後人就把村子稱之謂王降。村名相沿至今。

  四則是“百里石長城”,《史記》記載秦軍以25000人阻斷趙軍主力和大營聯繫,試想40:1的懸殊實力,如何阻斷趙軍的拼死突圍?太史公語焉不詳,查閱新書,讀到此段,豁然開朗。

  如果説萬里長城是祖國的驕傲,百里石城在高平來説,恐怕也是個奇跡吧!

  在高平市正北和東北境,與長子、長治、陵川縣交界處,全是大山嶺。在這些山嶺上,有一條石頭幹壘起來的石城。這道石城,西起丹朱嶺,經關和嶺、羊頭山、沙帽山直到陵川的馬鞍壑,長百餘裏。當地群眾叫它“百里石城”。

  這道石長城是怎樣修築起來的呢?傳説秦帥白起用佯敗之法,引透趙括傾巢出擊,又用分割包圍之法,把趙軍圍困起來,為獲這場戰爭全勝,秦昭王親自到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支援長平之戰。大量民工被徵來後,白起派人指揮,就在這些高山嶺上,壘起了一道石城。每隔一段,尚築有堡壘,日夜派兵把守。這樣一來,趙軍不僅人馬糧草進不來,出不去,連音信也被完全切斷了。當然也有許多零散逃跑的趙軍,在這條城墻上喪生。《高平縣誌》曾有這樣的記載:“潞澤之交,橫亙一山,起丹朱嶺至馬鞍壑,有古長城一道,歲久傾頹,然遺址尚存……考之,則長平之役,秦人為遮絕趙救兵和糧道而築也。”

  還有一種説法。為了抗擊秦軍,廉頗在長平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設在老馬嶺,包括東西鄣城和光狼城,這道防線主要消耗敵軍的銳氣,取得防守經驗;第二道防線,便是丹河以東的百里溝壘,這道防線主要是死死擋住敵軍,使之無法前進一步;第三道防線,在丹朱嶺、羊頭山、馬鞍壑一線,因為這一線儘是高山深溝,地形極其複雜,修築溝壘任務十分艱巨,因之這道防線只作為備用,以少數兵卒守衛。由於這僅是在山嶺上積石備料壘了一道石城,以備一旦需要,即有石頭可用,實際上算不了什麼長城。目前,這條石城的遺跡,在那些山嶺上,仍然斷續可見。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