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高平縣編纂出版了第一部《高平縣地名志》,深受廣大讀者的青睞。20多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經濟的跨越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1993年高平撤縣建市以來,全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原版地名志所涉內容遠不能反應時代的發展變遷。新版地名志編纂人員在編寫過程中,始終堅持對難點和有爭議的問題集體導論,反覆研究,力求做到事出有因,實事求是,表達準確,文字簡潔。
新編地名志與時俱進,圖文並茂,突出了炎帝農耕文化、長平之戰古軍事文化所涉及的地名文化。本志橫排門類,總數史實,運用述、記、志、圖、表、錄等諸題材,特意發揮存史、資質、教化功能,是編纂人員集體智慧結晶,也是地名志圖書編纂體例一次新的突破。
通篇翻閱,滿目清新,益人神智,有的還有補充和更正《史記》的功能。摘錄以下4處地名,以饗讀者。
一則是“徘徊村名有來頭”,體現了百姓對廉頗老將的無限懷念。
徘徊位於高平市境東北部,距市區6.5千米。這個村為啥叫徘徊呢?長平之戰時,廉頗堅持以守為攻;趙括卻要集中兵力,進行出擊,在“攻”字上作文章。相持不下,廉頗只好以“守勢圖”相托,而趙括卻滿不在乎,冷眼相待,鬧得廉頗一股火氣,遂離開大營北上回都邯鄲。路上,廉頗邊走邊想,越想越不放心。他想,趙括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實踐經驗。按其主動出擊的戰略行事,四十萬趙兵必然要為他所葬送。關係到趙國的興衰,怎能使人不憂慮呢?趙國的將士和廣大群眾也一再攔路挽留,説:“趙括只知死讀兵書,沒有實踐,又不聽良言,長平就要處於危急境地了,你還是留下來吧!”此時此刻,廉頗真是走之不忍,留之不能,左右為難。一會兒覺得,長平之戰事關重大,還是不走為上策;一會兒又覺得,自己已經卸職,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乾脆返回邯鄲算了。就在現在徘徊村的村邊,他走了返,返了走,猶豫不決,徘徊不定。徘徊村的名稱就由此而得,並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