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翻譯家遭遇書黑”事件並沒有讓青年翻譯家李繼宏就此卻步,到今年5月,有李繼宏翻譯的《小王子》已經榮登噹噹網“小王子”搜索目錄下的第一名。8月18日,李繼宏攜其年內的第五本譯著《瓦爾登湖》亮相上海書展。
帶你走進名著的世界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書中提及的動物和植物多達上千種,讀起來卻不像普通博物志那樣枯燥,而是充滿了趣味。此次李繼宏的活動區就被佈置成了有多種植物元素的封閉空間,意在讓到場的讀者感受到梭羅彼時的寫作環境。
長篇導讀助你真正讀懂《瓦爾登湖》
和之前的李繼宏版世界名著一樣,《瓦爾登湖》也有長達一萬是多字的導讀:詳細介紹了作者梭羅的生平和當時的寫作環境,更有《瓦爾登湖》在不同時期得到的不同待遇--從一本僅幾百冊銷量的圖書到與聖經同時入選"塑造讀者人生的25部經典"之一的全過程。
李繼宏在與讀者分享翻譯過程時提到,"我在《瓦爾登湖》的導讀分析這本書剛出版時不太受歡迎的原因,我寫了這麼一句話:'總而言之,這本書要求讀者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在1860年,全美國只有241所大學,能夠順暢讀完《瓦爾登湖》的人應該説是很少的。'讀者看到這裡,可能只是看一下就過去了,但為了弄清楚1860年美國到底有多少所大學,我翻閱了整整兩本美國高等教育史的專著。現在打開我翻譯的《瓦爾登湖》,你可以看到裏面有1083個註釋,梭羅在書裏面的每一句引文,我都給他找到了出處。哪一段話,曾經出現在他哪一天的日記裏,或者哪一篇文章裏,我也都在註釋裏寫清楚。"在場觀眾為其誠懇的翻譯態度深深折服。
經典不易讀卻影響深遠
浩如煙海的名著世界裏,《瓦爾登湖》曾被網路熱議為讓人"死活讀不下去"的名著之一。在出版方果麥文化傳媒發起的關於此書的討論中,一位名為孑客jack的網友説:"我一直覺得梭羅是美國版的陶淵明,有智慧有勇氣。現在的世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混世的小聰明,可往往被一葉障目,忘記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其實,不少人都看到了這點。但是,卻缺乏衝破現實的勇氣。這是一個問題,一個永遠都會橫亙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問題……"
李繼宏在導讀中提到:"這位生前寂寞的作家,在身後卻擁有眾多異代知音:在政治上,他啟發了聖雄甘地和馬丁 路德 金;在社會上,約翰 巴勒斯、約翰 繆爾等美國環保運動的先驅都尊稱他為精神導師;在文學上,他的寫作理念和技巧深刻地影響了包括薇拉 凱瑟、馬塞爾 普魯斯特、威廉 巴特勒 葉芝、厄尼斯特 海明威等大西洋兩岸的無數作家。"
《瓦爾登湖》的現世意義
很多人説,把《瓦爾登湖》真正帶到中國讀者面前的人是海子。當年海子離世時,隨身攜帶的四本書裏就有梭羅的這本《瓦爾登湖》。自此,中國的讀者開始以一種探究的心態閱讀這本書。
在今天的中國,有太多的人,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兩廳,過著奔波勞碌、憂心如焚的日子;也許還有同樣多的人,他們去澳洲旅遊,去西藏朝聖,去歐洲購物,花三千塊錢吃一頓飯或者做一次頭髮,卻依然感到空虛和痛苦。但生活其實不必如此。這本《瓦爾登湖》能夠讓你明白這個道理。
現場解讀經典何以需要新譯
在活動現場,李繼宏以《經典何以需要新譯》為題展開來40分鐘的演講。話題囊括了文學、藝術、社會學、經濟學以及古典文學的多樣化內容。李繼宏以社會變遷的角度詳細解讀了為何經典需要重譯的道理。
"我們知道現在是資訊社會,網際網路的興起極大地改善了文學翻譯的生産條件。先前的譯者遇到問題不懂,寫信去巴黎問,要好幾個月才知道答案。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幾年前,我翻譯過一本社會學著作,叫做《公共人的衰落》,作者擔任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術校長;書裏面有幾個費解的地方,我寫電子郵件去問他,第二天就收到他的回信。我有個好朋友是美國人,中文名叫徐穆實,他也是做翻譯的,不過是把中國作品翻譯成英文。有時候遇到難題,我會向他請教,寫郵件給他,最快五分鐘就能收到回復。這是通信技術帶來的改進。在搜尋參考資料方面,我們這個時代的優勢更大。以前的譯者所能依靠的,基本上只有非常少量的文字資料,很多人翻譯一本書只是翻譯一本書,並不會想到要去看作者的其他作品,就算想到可能也沒有條件。"
經典的定義不僅限于文學,李繼宏在演講中還舉了一個藝術方面的事例,"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作品超越了時代,隨著歷史的推進,人們會更全面、更深入地去認識它們。比如説梵谷的《星夜》,這幅畫非常著名,我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見到過。從前的人知道這是一幅天才傑作,但不清楚它到底好在哪。到了上個世紀,有些理論物理學家發現,這幅畫原來跟物理學裏面的湍流理論有很高的契合度,一個19世紀的畫家,預見到了20世紀物理學的重要進展,這是很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