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人,你缺了什麼》在京簽售 新華悅讀對話梁曉聲

時間:2013-06-21 09:16   來源:新華網

  著名作家梁曉聲

  【梁曉聲簡介】

  梁曉聲,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榮城,原名梁紹生。現居於北京,任教于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漢語文學專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作為知青下鄉赴黑龍江省生産建設兵團。1974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1977年畢業後分配至北京電影製片廠。1988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任藝術廠長。2002年調至北京語言大學,任人文學院教授。其代表作《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今夜有暴風雪》、《年輪》等作品受到極大關注,影響了一代人。

  【新華悅讀對話梁曉聲】

  新華悅讀:您上月表示對知青題材的小説封筆,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

  梁曉聲:知青題材很多人都在寫,這很好,但是很多人寫的是回憶錄式的東西,主要表現的是個人命運。每個當過知青、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都認為自己的感受能代表所有知青的感受。我的作品是虛構的,這樣可以超越個人感受的思維模式,這種虛構的寫作方式能把知青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能把知青群體承載起來。到後來,我寫的已經不單是知青了。

  人們經常會有認知誤區,會將作家筆下創作的人物和整個群體的形象聯繫起來,但個別人的形象並不能代表整個群體。我的目的是通過寫某些身份的人來反映人性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什麼樣的,這是基本常識,但常常被忽略。我的作品並不完全反映實際,而是表現我認為好的人格,這是文學應該具有的意義。這時,知青是不是知青已經不重要了。有人説我的作品是知青題材,在我看來不是,他們就是一群曾經是知青的青年人,而並不是只局限于這種身份。

  新華悅讀:《年輪》、《返程年代》等作品原本都是您專門創作的電視劇劇本,為何選擇專門創作劇本而不是根據小説作品改編?

  梁曉聲:我個人想在電視劇方面多做些工作,即使不能寫了我也願意作為電視劇的顧問。因為電視劇受眾更廣,如果寫的好,一家人都會看。我希望用一種有更廣受眾的載體傳遞我秉持的文學理念。現在電視劇中太多權謀、鬥爭的元素,我希望我能在電視劇中傳遞更多的正面能量。

  新華悅讀:近年您出版的作品《鬱悶的中國人》、《忐忑的中國人》、《中國人,你缺了什麼》將視角投向了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國人的焦慮感。您認為這種焦慮感從何而來?

  梁曉聲: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的生存狀態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過去大家的生活基本是一樣的,生活、工作的流動性不大。這種關係決定了即使沒有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影響,民間做人的原則約束了幾乎每個人。如果違背了,沒有地方逃。如果不表現好的一面,聲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在今天,鄰居、單位的關係被打破了。如果環境不合適,可以轉身離開,這種流動性讓人的關係變得疏鬆,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都變得比較低,結果就産生了更多違背道德的行為,但當事人不用因此承擔太多的責任,人文環境逐漸就變得比較差。

  另外一個就是社會分配問題。原來我作為北影廠新的大學生被分到筒子樓裏,我的房間只有10平米,但我父親覺得我很幸運,因為當時的左鄰右舍在一樣的樓裏住了二十多年,全家的房子也比我的大不了多少。當時社會差距沒有現在這麼大,當然,也不能説那樣的時代有多好。但現在我們身邊的人會發生很多突然的變化,有些變化是機遇,而有些是潛規則。當社會潛規則改變命運幾率太大的時候,肯定會讓人感覺到不愉快。最大的不愉快還是在於腐敗,包括被擴大的、言傳的例子太多了。這些負面資訊直接抵消掉了讓我們生活品質提高的那部分感覺。

  新華悅讀:現在的公眾包括媒體抨擊一些陋習時慣常使用“中國式xxx”,比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闖紅燈”等等,其實這些現象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總給社會的負面現象貼上“中國式”標簽是文化自卑心理的一種表現麼?

  梁曉聲這樣的憂慮是有道理的。但中國人現在的表達方式和以前不一樣了,從調侃式、幽默式、嘻哈式,現在已經變成玩鬧式了,這些變化恐怕有社會的責任。人們在現在的環境中什麼都不信,這種情況不能光責怪大眾,而是應該探究社會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其中恐怕有管理者的責任,他們管理的智慧性、藝術性打了很大的折扣。

  新華悅讀:在《中國人,你缺了什麼》一書中,您寫了一篇《中國文化需要補課嗎》,您認為中國文化應該怎樣補課?

  梁曉聲:我想説補課是很難的。對於年輕人,超過25歲再跟他講基本道理,意義已經不大,這個年齡的思想已經基本定型,想改變不太容易。傳遞價值觀一定是在孩子的階段,基本的文化教育應該在中學完成,這就是為什麼托爾斯泰、陳獨秀這些大師也編小學課本。總的來説就是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新華悅讀:您在新書中還特別關注了中産階級群體,中産階級的標準是什麼?這個群體在社會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梁曉聲:中産階級是和文化、文明關係最緊密的群體。底層的人主要把精力放在生存方面,沒有知識和財力去讀書。上層的人多在物質享受,也沒有太多人去讀書。只有中産階級最有可能花時間讀書的。但是在我們國家有經濟標準的中産階級,還沒有文化標準的中産階級。(王志艷 史靖)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