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從《古拉格群島》到《古拉格:一部歷史》

時間:2013-04-16 09:47   來源:新京報

  “獻給沒有生存下來的諸君,要敘述此事他們已無能為力。但願他們原諒我,沒有看到一切,沒有想起一切,沒有猜到一切。”

  這是索爾仁尼琴《古拉格群島》的獻辭。本書1973年在西方出版,很快引發了轟動。在此之後的30年裏,一直沒有任何一部可以與之相比的同類著作出現。但是,在2003年,一部完全可以與之相媲美甚至超過索爾仁尼琴這部三卷本紀實的作品出現了,這就是安妮阿普爾鮑姆的《古拉格:一部歷史》。如果説,前者以文學的筆法細緻描繪了蘇聯勞改營及囚犯的生活;那麼,《古拉格:一部歷史》則以堅實的檔案和資料凝練了一座紀念碑,將古拉格的罪惡鐫刻無遺,並哀悼那些數以百萬計失去的生命,同時記錄幾千萬人的悲慘際遇。

  “古拉格”是蘇聯“勞改營管理總局”的縮寫,同時代表著蘇聯的鎮壓體系本身。事實上,《古拉格群島》並非索爾仁尼琴首次描寫蘇聯勞改營的作品。1918年生於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的索爾仁尼琴中學畢業後考入羅斯托夫大學的物理數學系,1941年畢業。因酷愛文學,他還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函授班攻習文學。

  蘇德戰爭爆發後,索爾仁尼琴應徵入伍,曾任大尉炮兵連長,兩次立功受獎。因為他同一個老朋友通信中批評了史達林,1945年2月他在東普魯士的前線被捕,內務人民委員部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判處他8年勞改。刑滿後被流放到哈薩克。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復名譽,後定居梁讚市,任中學數學教員。

  1962年11月,索爾仁尼琴的中篇小説《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雜誌刊出。這部中篇小説首次描寫了勞改營的生活,並運用了勞改營俚語。1965年這部作品受到公開批判。

  1970年,索爾仁尼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1973年,索爾仁尼琴決定將自己花費11年時間創作的《古拉格群島》秘密送往西方發表。這部長達140萬字的巨著,分監獄工業、永恒的運動、勞動消滅營、靈魂與鐵絲網、苦役刑、流放、史達林死後七部,既以“群島居民”的經歷為線索,又穿插了蘇聯勞改制度發展史中的大量資料。書中有激昂的控訴,憤怒的譴責,也有尖銳的嘲諷,深切的訴説,是深刻理解蘇聯體制重要的參考著作。

  《古拉格群島》的出版迅速在西方引發了轟動,這成了蘇聯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蘇聯當局1974年剝奪索爾仁尼琴的國籍,並將其強行驅逐到歐洲,與這本書的出版關係極大。1982年,中國首次出版了53萬字版本的《古拉格群島》,距本書法文初版只有九年,比後來在俄羅斯首次公開出版還早了7年。

  與索爾仁尼琴的局部性紀實和文學性寫史不同,安妮阿普爾鮑姆的《古拉格:一部歷史》的書更具有歷史學意義上的宏觀視野。在時間維度上,本書從1917年到1986年,對於古拉格的起源,勞改營工業聯合體的興衰進行了詳細描述,並總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在空間維度上,本書對於分佈于蘇聯地區龐大的勞改營網路體系做了全景式素描。從白海中的島嶼到黑海之濱,從北極圈到中亞平原,從摩爾曼斯克到沃爾庫塔和哈薩克,從莫斯科中心到列寧格勒郊外。

  此外,作者還對勞改營的生活和勞動進行了細緻而微觀的考察,對於囚犯的衣食住行以及勞動、獎懲等各個方面做了詳細的披露。2870萬人被強制勞動;1929年到1953年的史達林時代,死亡的囚犯達2749163人(這個數據仍然沒有反映史達林時代司法制度的全部受害者的情況)……

  無論是接觸到的材料,還是蘇聯解密的檔案上,《古拉格:一部歷史》都非《古拉格群島》所能比擬當然,這是由於歷史條件的原因。在視野上,《古拉格:一部歷史》更為開闊,在時間維度上,本書涉及的時間也更長。更重要的是,大量檔案的解密,為古拉格作為一種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更為翔實和具體的資料,這些是索爾仁尼琴當時沒有條件接觸到的當然,這無損於《古拉格群島》在文學上的重要性。如果將兩者參照閱讀,對於古拉格的理解無疑將更為深刻。

  《紐約客》的書評認為,《古拉格:一部歷史》與《古拉格群島》的關係,就如同記敘特洛伊戰爭的史書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一樣。英國《經濟學人》則認為阿普爾鮑姆的這部著作絕不遜於甚至超過索爾仁尼琴的三卷本紀實,並稱之為“二十世紀最大惡行的標準史書”。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