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豐子愷插圖魯迅小説全集》問世。本書是國內首部既收錄魯迅全部小説作品,又收錄豐子愷全部以魯迅小説為題材的漫畫作品,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豐子愷生前曾為魯迅的《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社戲》《藥》《風波》等9部小説繪製漫畫插圖,共計194幅。
魯迅的小説,豐子愷的繪畫,一文一藝兩位大師的作品組合呈現,彼此輝映,對讀者來説,是一次全新的閱讀和審美享受。相近的出生時代,相倣的生長環境,相同的留學背景,相似的藝術觀念,促使魯迅的文和豐子愷的圖,渾然一體。13日,本書責任編輯姚宏越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專訪。
《故鄉》插圖
《阿Q正傳》插圖
《孔乙己》插圖
豐子愷為9部魯迅小説繪插圖
我國第一部漫畫作品,源自豐子愷之手。據《中國漫畫史》介紹,“漫畫”誕生於日本德川時代(約在我國清朝初期),之後傳入我國。
在畫體中,漫畫是一種隨筆或小品畫,隨意取材,篇幅短小,宜於簡筆,所以“注重意義”,故簡筆與注重內容,是漫畫的兩個條件。
1925年,上海《文學週報》連載豐子愷的畫作《子愷漫畫》,該刊主編鄭振鐸遂將豐子愷的畫作定名為“漫畫”,自此“漫畫”一詞開始在我國流行,《子愷漫畫》是我國第一部漫畫集。
豐子愷曾先後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和文學家夏丏尊。他兼通繪畫、文學、音樂、翻譯、書法,且著作等身。譯有《源氏物語》《獵人筆記》等日文和俄文作品,著有《緣緣堂隨筆》《藝術概論》等180多部作品。他被國際友人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他兼具中西融合畫法創作的漫畫,更是膾炙人口。
説到豐子愷和漫畫結緣,姚宏越説,1921年,豐子愷從日本留學回國後,迫於生計,執起教鞭授課講學。因校務會議過於無趣,他便趁此間隙,觀察同事們各不相同的姿態,回宿舍後畫成圖稿。“豐子愷的漫畫,線條簡潔流暢,他在作畫前就已構思好佈局,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畫中諸物的情狀。”
豐子愷的畫作中,處處流露著他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氣息。“他的很多漫畫,都是圍繞著他的家庭生活、親情、子女創作的,在真實生活基礎上,進行變形、象徵、誇張而就。《瞻瞻底車(二)腳踏車》,是豐子愷流傳最廣的一張畫。主人公就是他的長子豐華瞻。畫中,幼子將兩把圓形的蒲扇當做車輪騎著,童趣橫生,又可見幼子驚人的想像力。”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是豐子愷首部公開發表的漫畫作品。這幅畫于1924年,收錄在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上。
和折射豐子愷家庭生活的畫作不同,這幅畫深具文人氣息。畫面三分之二處留白,新月升空,友人盡散,幾個茶杯,一卷簾櫳,夜色、房舍、心境如泠泠的古琴聲在畫幅間流淌。朱自清極為欣賞,將其收錄進自己主編的《我們的七月》中。在畫面左下方,豐子愷的筆名“TK”赫然可見。(“TK”是從“子愷”的英文拼音的縮寫字母而來,在豐子愷的青年時期,當時的“子”寫作Tsu)
在魯迅創作的大量小説中,豐子愷對包括《阿Q正傳》在內的9部小説繪製了插圖,其中為《阿Q正傳》繪製54幅,另8篇140幅,總計194幅。“以往的出版物,只單純收錄了這9部小説,並未收錄魯迅其他小説。本次出版的《豐子愷插圖魯迅小説全集》,不僅涵蓋了豐子愷插圖的9部小説,還將魯迅的其他小説作品一併收錄。”這是這部作品的不同,也是編者的初衷。
豐子愷與魯迅藝術觀念相近
文字和插圖相映的作品,古已有之。譬如由多雷繪製插圖的《聖經》《希臘神話》,比亞茲萊為王爾德繪製的插圖本《莎樂美》等。
“上世紀‘五四運動’期間,比亞茲萊等人的插圖本文學作品風靡我國,深受魯迅等多數文人的歡迎。老舍、魯迅等人的作品,都有插圖本出版。輔以圖畫展現,可形象傳達文字余韻。從而有助於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但姚宏越也感慨,今天這樣的作品並不多見了,“看似簡單的插圖漫畫,對繪製者也有較高要求。漫畫人需深諳作者乃至作品。”某種意義上這需要藝術家之間的共鳴,有著高山流水的意境和神交。
漫畫家丁聰為老舍先生做插圖,就是一個例子。
曾有人請丁聰先生為老捨得《四世同堂》做插畫,丁聰坦言自己未曾踏足北平,對書中的生活環境陌生,婉言謝絕。待他到北京生活後,在老舍遺孀的邀請下,才開始為《四世同堂》繪製插圖。“漫畫家和文學家一樣,對創作的態度嚴謹。”
豐子愷生於浙江桐鄉縣石門灣,距魯迅的故鄉紹興很近,姚宏越説,桐鄉和紹興的距離,相當於烏魯木齊和石河子距離的一半。
所以豐子愷繪製的魯迅作品插圖,得以比較準確生動地描述魯迅故鄉的風情、鄉俗,以及人物的服飾等。同時,針對小説的情節,豐子愷在畫中做了生動描繪,易於讀者對魯迅小説的理解與把握。
作為我國現代乃至當代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魯迅作品不僅廣為中學課本所收錄,還有多位畫家曾為魯迅作品錦上添花。“除了豐子愷,還有漫畫家丁聰先生,版畫家趙延年,國畫家范曾和程十發等。”姚宏越介紹。
魯迅小説輔之豐子愷插圖,可謂珠聯璧合。二人除同鄉這一生長環境相似外,還有哪些因素,使二人默契十足?
姚宏越認為,除同鄉這一原因外,兩人都留學且只留學過日本。留學背景相近,藝術觀念接近。比如魯迅和胡適,在觀念上就存在很大分歧。
作為新文學運動的一部分,魯迅作品更多表達社會的解放。豐子愷的漫畫,自由隨性,重在展現親情,表達的也為人性的東西,二者具有內在關聯。
二人年歲相差在20歲以內,算是同時代生人。
相近的出生時代,相倣的生長環境,相同的留學背景,相似的藝術觀念,促使魯迅的文和豐子愷的圖,渾然一體。
今天,捧讀兩位名家珠聯璧合的《豐子愷插圖魯迅小説全集》,自然生發別有深意的閱讀體驗。
文/本報記者楊夢瑤
圖/相關出版社提供
加讀
魯迅和豐子愷
亦師亦友
豐子愷和魯迅有親密的接觸和深談的一次,是在美術家陶元慶陪著豐子愷去魯迅的家中。陶元慶是去向魯迅請教編印《陶元慶的作品》問題。陶是魯迅的同鄉,又是魯迅的學生,曾多次為魯迅著作設計裝幀封面。
魯迅一開口就很幽默地説:“人家説我動筆就罵人,我躺著不動筆,讓他們舒服些吧。”豐子愷和陶元慶聽了,相視而笑。這是豐子愷第一次拜訪魯迅先生。魯迅出生於1881年,豐子愷出生於1898年,兩人相差17歲。當時豐子愷還是個青年,但他早就仰慕魯迅先生,此前讀過魯迅的許多著作。
當時豐子愷翻譯了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這本書,他後來知道魯迅也翻譯了這本書,兩個譯本“撞車”了。豐子愷因為不知道魯迅已經翻譯了這本書才譯的,魯迅對豐子愷説:“這有什麼關係,在日本,一冊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算多。”魯迅的話消除了豐子愷的顧慮,兩人一下子親近起來了。
兩人一見如故。當天,魯迅同豐子愷談了不少對美術的意見。魯迅先是問了豐子愷對日本美術界的看法。之後魯迅還告訴兩人,為了使中國的美術青年有所借鑒,他正在編輯一套《藝苑朝華》,準備把《路谷虹兒畫選》作為其中的一輯,介紹到中國來……
亦師亦友的魯迅先生一番話,對年輕的豐子愷啟迪良多,使他終身受用。晚年時,豐子愷先生謙遜地説:“我也是在魯迅先生的鼓勵下才更有信心地從事‘子愷漫畫’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