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2月23日電(記者 鄒瑞玥)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老子》卷23日在上海舉行首發儀式,十多位業內權威學者與會。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出土文獻研究所所長朱鳳瀚介紹説,俗稱“北大簡”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是北京大學于2009年初接受捐贈而從海外搶救回歸的,共有3300多枚竹簡,抄寫年代大約在西漢中期。竹書內容全都屬於古代典籍,包括近二十種文獻,基本涵蓋了《漢書 藝文志》所劃分的“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大門類。
這批西漢竹書是繼20世紀70年代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之後問世的又一座漢代典籍寶庫,對於中國上古曆史、思想、文化、科技、書法藝術等領域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該卷《老子》的整理者、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韓巍介紹説,《老子》是“北大漢簡”中保存最為完整,且篇幅較大的一種古書,也是從地下出土的第四個簡帛《老子》古本。現存竹簡221枚,5300余字,其殘缺部分僅60余字,是保存最為完整的簡帛《老子》古本。在竹書《老子》兩枚竹簡的背面寫有“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篇題,這是《老子》書名在出土簡帛中的首次發現,也印證了有關《老子》稱“經”的文獻記載。
韓巍説,該卷《老子》保存了完整的篇章結構,共分77章,與傳世81章本《老子》不同,為探討古本《老子》分章問題提供了寶貴資料,不僅對《老子》一書的校勘很有幫助,也使學界對《老子》一書産生、發展、定型的過程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北大簡”整理中還首次發現簡背劃痕現象,劃痕全部位於竹簡背面上部,學界推測這應是竹簡編聯成冊時,為防止散亂而有意留下的標記,書寫前在竹片原材料上劃下弧形圓周,再裁開,編連時,劃痕可作為簡序復原的參考。目前已確認包山楚簡和上博楚簡都存在類似的墨線和劃痕,這對了解漢代簡書製作很有價值。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一、三、四卷將於明年下半年陸續出版,其中還有大量極有價值的文獻,如《漢書 藝文志 諸子略》載錄,久已失佚的《周馴》。該書的發現,不僅是文獻學上的重大收穫,更是文化史、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可與《管子》、《太公書》等互參,追本溯源,還原先秦道家的原初面目,以利加深對老莊等著作的認識。
此外,竹書中還發現了“秦氏方”的篇名,專家猜測“秦氏”有可能就是戰國時的神醫扁鵲(姓秦名越人),説明這批醫方可能是從古代流傳的名醫驗方中選編而成。這是繼馬王堆漢墓古醫書之後最為豐富的一批出土中醫文獻,將會大大推助中醫文獻和中醫學史的研究。
(責編:B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