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劉心武新作《空間感》寫盡社會人生 回首七十載

時間:2013-02-20 08: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劉心武《空間感》寫盡社會人生回首七十載

  近日,劉心武的最新作品集《空間感》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發行。2012年,劉心武正古稀之年,回首七十載,人生之思與時代之感奔涌,不由付諸筆墨。他將這一年自己在《上海文學》中開的紀實散文專欄,以及散見於報刊的小小説,甚至尚未問世的隨筆一起集結,與讀者一起回望生活,體味獨特的生命印記,獨具匠心地帶領讀者走進一座時空長廊。

  “於時間敏感,對空間麻木,是一種心智的缺失。願與讀者諸君共勉:在流逝的時間中,能越來越銘心刻骨地回味、體悟那些鑲嵌過或正框圍住我們生命的空間。”正如劉心武自己所説,這部收錄了劉心武2012年所有作品的集子,堪稱一部關於時代、社會、人生的特寫。在書中,劉心武運用其獨特的紀實性大散文,從空間回望時間,以一個個獨特的空間作為切入點,記錄親身經歷或親聞的一些往事,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煙雲次第展開:改革開放前後的北京飯店、巴黎市內盧森堡公園寬闊的臺階上的路線之爭、落實政策之後北京的“政策樓”、東四衚同裏的平凡市民在大時代中的悲歡離合、在巴黎與高行健的交往……今天對這些事件的敘述,除了更客觀外,也更多了幾分寬容與理解,顯示了對歷史的一種“人文”的解讀。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紀實性的大散文,是2012年劉心武在《上海文學》雜誌開闢了《空間感》的專欄,每期一篇,全年共十二篇。談到紀實散文的創作,劉心武表示自己以前多半偏愛“超級現實主義”、“照相現實主義”,“對現實作精微逼真的描繪,倡寬厚,吁溫良。”唯有長篇小説《四牌樓》是“真事隱、假語存”的手法。但是這部小説問世後,劉心武反而有了更多思索:真事何必定隱?於是他開始鍾情于紀實文本,但又不甘心於歸附所謂的“報告文學”,於是有《私人照相簿》《樹與林同在》的産生,文字與真實的照片交融在一起,試圖引出讀者深長的思考。劉心武對這種文本,有著獨特的闡釋:“我讓它有小説的特性,即出人物、有情節、設懸念、重細節,比如本書《你在東四第幾條?》這篇,當成短篇小説閱讀亦可,但裏面的所有內容皆為真實存在。”

  第二部分是劉心武的一組小小説,是他為報紙副刊撰寫的。對劉心武來説,寫小小説是否有點太大材小用?對此,他自己卻不以為然:“不少讀者沒有時間啃大部頭書籍,他們會閱讀每天到手的報紙,翻翻副刊,瀏覽短文。這樣的短文寫好了,也可以撥動讀者心弦。作為一個喜好寫作的人,我心中一直有自己的讀者存在,我知道他們期待著什麼,我要在他們面對現實的焦慮中,和他們相濡以沫。我無力成為一座巍峨的燈塔,卻可以點燃一支支亮燭。現在將這一支支亮燭排成方陣,奉獻給喜我納我的讀者諸君。”

  本書第三部分收入的,是劉心武的一些尚未面世的隨筆。不管是《劉心武文存》40卷,還是2011年出版的《劉心武續紅樓夢》,2012年出版的《人生有信》,以及漓江出版社推出的《劉心武評點〈金瓶梅〉》,這本《空間感》都是完全不同的一個集子:內容與以前所出完全不重復,不是小説,也不是研究,展現的是另一個劉心武。

  首次面世,劉心武異常珍視。他親自為這個集子創作了彩插作品,如同童心玩味,穿越於時代風雲之中,鑲嵌在生命和記憶之中。正如劉心武自己所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總不免鑲嵌在一定的時空中。對時間的敏感,往往大於對空間的敏感。”顯而易見,從時間流逝中,我們已經生發出諸多喟嘆;但對自身所置身過的空間,有所感悟,而特意從“空間感”的角度訴諸文字,也非常必要。劉心武銘記了這一個個生活畫面,更向讀者展開了一幅幅時代長卷。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