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寫在汪中求《中國需要工業精神》出版之際

時間:2012-07-20 09:03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兩百多年前,工業文明曾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了西歐北美。那場暴風驟雨式的社會變革的到來,不由分説,容不得任何的商量,也拒絕一切形式的媚眼或是唾沫,對於它的從天而降,人們幾乎來不及做出任何必要的判斷、評價和選擇。

  工業文明,改變了其所到之處每一個角落的面貌,也改變了作為其始作俑者的人類命運。以機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工業文明,幾何級數式的為人們增加著物質財富。可是,在盡情灑脫地揮霍著這些財富的時候,如同咀嚼在口中的美味幾乎還沒有來得及下咽,驀然回首,人們發現,我們居住的自然環境變糟了。更糟糕的是,整個社會和人際“關係”也變味了。

  暴力,衝突,戰爭,無情,空虛,失眠,無聊,冷漠,敵視,自殺,精神病,恐怖活動,拜金主義……這些看起來並不相干的名詞,卻十分“偶然”地集體相遇于工業社會,彼此環環相扣拼接著這一社會面貌的諸多方面。誠如哲人所言,誕生偉人的時代,通常都是不幸的時代。為了拯救眼前目睹的這一切危機,歷史誕生了馬克思,恩格斯,馬爾庫塞,薩特,也誕生了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他們都是肩負醫治時代精神疾病責任的“醫生”。儘管“醫術”各不相同,卻不約而同地在病變的“時代精神”上舉起了寒光閃亮的手術鋼刀。是的,一切社會問題,嚴重的,或者不夠嚴重的,歸根結底還是人們的精神和信仰的問題。解決社會危機的最終辦法,在於拯救人們的精神。

  一個陷阱不應該掉進一前一後行走的兩個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國正站在工業化的歷史當口,怎樣汲取西方工業化過程的教訓,防範在先,把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在問題出現之前,乃當務之急,刻不容緩。回應時代呼喚,我的老同學、著名精細化管理專家、《細節決定成敗》作者汪中求近期再推力作,《中國需要工業精神》,從宏觀到微觀,思路廣闊地展開了對工業化中的中國社會精神層面問題的披露和思考,由此提出了思想深刻、見解獨到的解題策略。

  當中國宣佈“不重復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工業的老路”,並試圖尋找新型工業化道路時,更大並也可能是更為嚴重的問題也出現了,那就是“工業精神”的嚴重缺失。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國家富裕了,中國人有錢了,然而,轉頭一看,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窮得只剩下錢了,城市空洞得只剩下大樓了!

  財富和金錢,無可爭議地成為這個社會的精神支柱。有錢人試圖用錢去買下一切,豪宅、名車和奢侈品,甚至企圖用錢去購買地位和榮譽、愛情和婚姻、學識和修養、自信和尊嚴等等。曾經被我們譏諷批判嗤之以鼻的西方拜金主義,如同颶風一般席捲全境。精神文明或者時代精神約減到一個赤裸裸的公式:金錢等於一切,這個所謂的“一切”,既包括物質的東西,也包括精神的東西。暴力,炫富,貪污,腐化,賄賂,販毒,賣淫等等社會醜惡現象,或是滋生升級,或是沉碴泛起。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手段“四輪驅動”,用以一個共同的目的:博取金錢!

  那些曾讓中國人得以安身立命充實自信的精神信念,那些曾讓中華民族得以不屈不撓自強不息而風雨兼程一路走過來的精神支柱,在拜金主義攻勢淩厲的衝擊下,已是遍體受挫,傷痕纍纍。曾經民胞物與的脈脈溫情,曾經相濡以沫的民族情結,曾經耕讀傳家的經世韜略,曾經人天合一的哲學信念,曾經守雌示弱的接物姿態,曾經秀外慧中的君子風貌,曾經內斂靜默的深邃內涵,曾經安居樂業的社會理想,等等,這一切或者美好,或者不夠美好,然而卻是用以構築我們共同精神家園的那些最重要的元素,用以我們相互識別,相互認同的氣息和符號,在拜金主義等等的重創下,正在揖別我們,逝去的背影漸行漸遠……

  無可奈何花落去,不盡徬徨上心來。越來越多的人們沮喪地發現,有錢了,這是事實,可與此同時出現的事實是,我們失去了更多的以金錢無法交換的價值。感嘆唏噓或扼腕嘆息,也就在所難免了。

  必須清晰面對的是,如同此前的西歐北美,中國邁向工業化,畢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前行的巨大洪流。窮睏了幾千年的中國人,應該富裕起來。是的,拜金主義肆虐橫行的原因,也不能歸咎為人們是否富有。既然,貧,可以不賤;那麼,富,也可以不淫。富裕,不是罪惡。於是,糾結著人們心靈的全部問題的關鍵在於,工業化時代,我們除了物質和金錢,更需要適應時代訴求的理想和精神!

  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導致上層建築的變化,生産方式的改變必然帶動意識形態的改變。然而,這裡的“必然”,卻存在著“自覺”和“自發”的區別。自發的變化,類似于一個自然發酵的過程,需要經歷相對漫長的歷史演進,由於缺少必要的催化和人力的有效控制,因而,人們為此變化付出的代價是沉重而巨大的。自覺的改變,需要人的覺醒,需要人們的前瞻性和有效的預測能力。順應時代,與時俱進,科學前瞻,有效控制,將會把因社會轉型而需要付出的代價降至最低點。

  自覺的標誌,便是社會能以有力而有效的機制,讓人們真正建立起健康的精神信念,以社會發展方向為目標,調整並重建具有積極作用的工業化時代的時代精神。本書便是這種精神自覺地産物,它將這種作為思想、信仰和力量的“精神”精緻地解讀為,合作精神,契約精神,效率觀念,精品意識,科學觀,持續發展觀等。

  立足於農業文明基礎之上的中國文化,曾經為中國社會的和諧和進步,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穩定,為華夏兒女人群性格的生成,發揮過巨大的歷史作用。然而,正是這種文化,由於成熟定型,缺失彈性,在工業化的時代,無法自主再生,無法在機體上與新的環境真正融合、調適、共和,因此,工業精神的建設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如果以歷史的、生命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如果我們可以將這一歷史過程比擬為一個完整有機體的生長歷程,那麼,我們將會發現,工業化在短期內帶來的物質財富增長,將與精神發育生長的滯後形成懸殊的空間落差,其整個形態類似于瘸子上路,一路搖晃顛簸,跛足踽行。行走付出的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平衡一長一短兩條腿的落差上。

  《中國需要工業精神》試圖告訴人們,讓行走的兩條腿真正獲得協調的平衡,需要那條短缺的“腿”健康發育並生長起來,也就是説,需要建立與工業化相適應的精神大廈。這座大廈的基石,是合作精神;這座大廈的框架,是契約精神;這座大廈的構造,是效率觀念;這座大廈的細節,是精品意識;這座大廈的整體,是科學觀;這座大廈的設計原則或依據,是持續發展觀……好一座擁有健康工業精神的大廈!

  這些細化了的精神,在現實中,其實是不能肢解分開的整體,在理論上細化它,目的在於讓人們能從不同的側面和視角,真切地看清並把握這一整體。貫穿這個整體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則,是最大化地彰顯與工業時代相適應的人們對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可能誰也無法斷言,工業精神的建立,便能遏制或者杜絕一切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的發生,然而,可以斷言的是,工業精神的缺失,最終將葬送工業化給我們帶來的一切成果。

  是的,除了錢,我們更需要那些用錢無法交換的東西。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