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王魯彥評傳》,是第一部完整介紹、論述王魯彥生平和創作的學術著作,作者周春英從有寫作意向到最終完成評傳歷經了6年的艱辛。魯迅曾説過:“(文學藝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五四”時期的鄉土小説秉承了“為人生”的藝術風格,既充滿詩意盎然的田園風光、醇厚質樸的民俗風情,也揭露了剽悍野蠻的陋俗、殘酷的階級壓迫和生活的苦難,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性使之充滿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鄉土作家在描繪和批判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淒涼人生的同時又寄寓著對桑梓故園的深深眷戀,體現了揮之不去的濃郁鄉愁。王魯彥鄉土小説創作成就卓著,他“對於浙東濱海鄉土風情的熟稔,對於其中饒有文學意味與現實意義的內容的開掘,以及他紮實、淳樸的寫實手法” 使之成為鄉土小説作家的代表,在文壇享有很高聲譽。魯迅評價他是“一代鄉土文學作家的代表”。茅盾評價他是“人生派”作家,“在描寫手腕方面,自然和樸素,是作者卓特的面目”。對這樣一位作家的生平及其創作進行恰切評述,是一件極為有意義的事情。縱觀全書,有以下特色。
首先,《評傳》的脈絡清晰。作者將王魯彥的一生歸納為三個時期:一是初涉社會時期。這時的王魯彥充滿了青年的理想和進取精神,深受魯迅、愛羅先珂及“五四”時期民主思想的影響,以人道主義的思想觀照社會人生,其作品多寫夢幻,直抒胸臆,抒情色彩濃厚,體現了浪漫主義風格。二是由人道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時期,作品寫實風格凸顯。三是完全轉向現實主義,作家在抗戰洪流中成長為一名堅強的戰士,作品體現了時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其次,《評傳》刻畫出了傳主豐滿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青少年時期的王魯彥勇敢活潑、聰明伶俐、愛好廣泛,會拉琴吹奏,喜愛體育運動,還有嫺熟的垂釣技術,曾在兩次火災中奮不顧身幫助別人。成年後的王魯彥做事認真,愛憎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態度鮮明,堅持正義。青年的王魯彥曾受邀到國民黨書報機關任職,但是他堅定地拒絕了。中年的王魯彥在廣西三江中學任教時期,因看不慣教育當局的腐敗而向廣西教育廳申請免職,從此結束了他多年的教師生涯。儘管當時的他飽受家庭負擔和戰亂流離之苦,生活十分拮據,但仍然堅持良知與正義。此後,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民族抗戰的事業中去,抱病創辦《文藝雜誌》,用飽含愛國熱情的作品喚醒民眾投身抗日。
此外,全書以大量事實説明王魯彥為人熱誠、交友廣泛,與魯迅、馮雪峰、巴金、艾蕪、豐子愷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第三,《評傳》作者以獨到的眼光解讀作品,展現其創作風格,探究創作思想的形成根源。從早期體現人道主義思想的作品《秋夜》《狗》《柚子》;到前中期體現文化批判精神的作品《黃金》《菊英的出嫁》《許不至於吧》;到鼎盛期體現現實主義的作品《鄉下》《憤怒的鄉村》;一直到後期體現愛國主義的作品《我們的喇叭》《千家村》等,層層剝筍,細細辨析,揭示其內涵,剖析其不足,尤其對於一些有爭議的作品,儘量做出客觀中肯的評價。對於王魯彥創作思想演變的軌跡也梳理得十分清晰。從剖析早期的王魯彥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對民眾愚昧、社會黑暗無力拯救、心中痛苦傷感,只能借助文學作品加以發泄的心態;到中期的王魯彥對家鄉民眾的愚昧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複雜情感,以及用階級鬥爭的觀點反映家鄉民眾對地主、惡吏的自發反抗;到後期的王魯彥積極參加抗日工作,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思路清晰,視野宏闊。體現了作者對王魯彥相關研究資料的熟稔,學識的廣博,解讀文學作品的深厚功力和嚴謹的學術態度。
總之,《王魯彥評傳》刻畫了鄉土文學作家王魯彥坎坷勤勉的一生,全面中肯地評價了王魯彥各個時期的作品,細緻地梳理了王魯彥創作思想的發展軌跡,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史實進行了客觀辯證,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
(吳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