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文化中國訊 佛山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廖東明創作的首部長篇小説《太陽升起》,現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小説《太陽升起》40萬字,主要描寫出生於“文革”時期一代人的命運,跨度長達30多年。書中講述了主人公方曉和他的同齡人,他們從小學時代接受革命理想主義教育,到上山下鄉接受靈與肉的洗禮,在青春迷茫時又迎來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燦爛陽光的歷程,反映人們對理想化社會的嚮往。
這是一部檢察官寫的關於檢察官生活的小説,也是一部關於知青的小説。小説的前四分之三都是在講述主人公如何在痛苦中尋找歡樂,這樣的歡樂是建立在對生活熱愛的基礎上,建立在多數人的正直善良基礎上,也是建立在對未來的希望之上的。書的最後的四分之一則展現了主人公不再有生存之憂後的精神困境。反映了新中國誕生後出生的一代人中一個群體命運的小説,並不像常見的知青小説那樣充滿痛苦和傾訴,而是用平淡樸實的筆觸,反映了這代人從小的理想、“文革”、上山下鄉到改革開放的命運變遷。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正是這部小説的感人之處,也是當下文學創作並不常見的色調。
正如莫言在序言中所説,這部小説最大的優點是真實。作者並沒有賣弄華麗的結構,也沒有借著檢察官的便利去渲染腐敗內幕,而是用一種寫日記的真誠、用小説的方式,記錄了一個人也是一代人的成長史。這樣的書,不僅對與作者有著同等經歷、同時代的讀者有用,既便是對現代年輕人,讓他們通過此書了解自己的父輩,也是大有裨益的。《太陽升起》時光橫跨了從上世紀七十年到本世紀初。故事還在發展,生活還在繼續,這代人的成長經驗,是獨特的,他們不為那些小痛小苦而怨艾,感謝這個巨變著的時代,領略了需要幾代人才能領略的東西。
《太陽升起》耐人尋味的是,其筆觸並不在知青進城後戛然而止,也不在知青身份實現轉變後畫上句點,作者追隨知青十年、二十年甚至跨越世紀直到當下,而興建海南知青紀念園倣若一個桃花源,從夢想照進現實,留下一個巨大的懸念,這些無疑是別的知青文學力所不及的。
這部小説一是很真實、很平實,很有“大家”的風度,很多地方表面看來波瀾不驚,不動聲色,就像敘述一個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中埋藏的潛流,內心的衝撞卻非常強烈,東明作為一個業餘作家,他在處理這些重大衝突時所表現出來的冷靜是讓我非常驚訝的,基本做到了“可讀、可感、可思”。
小説通過這些描述來告訴人們,新中國出生、成長的這代人的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主人公堅守信仰的不屈不撓,對未來始終充滿希望,追求理想的風雨路上,天空以及心中的太陽升起。
作者簡介
廖東明,屬馬,廣東高州人。初中畢業就去海南島的生産建設兵團當知青,後病退回城待業,期間打過零工,並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後來進了工廠,幹過鍛工、電工、鉗工,還當過廠裏的資料員、計劃統計員。恢復高考時曾兩度名落孫山,後考上了西南政法學院,此後一直在法學和法律領域內工作和思考。《太陽升起》是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説。現任廣東省佛山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序
《太陽照樣升起》
莫言
因為在檢察機關工作了十年,所以,讀到檢察官所寫、或者描寫檢察官生活的小説,總是感到分外親切。
《太陽升起》的作者是檢察官,與我是同時代人,只不過我在北方他在南國,雖然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有別,但感受著的時代氛圍和政治環境是相同的。他將生長于文革年代的一代人的命運娓娓道來。讀著他的故事,就仿佛讀著我自己的故事。
主人公方曉的少年時代歷經磨難,小學畢業便遭遇文革,失去了正常的求學環境;在自己眼中一向高大、受人尊敬、擔任公社書記的父親被“批鬥”致死;母親被關押審查,他帶著妹妹流離失所,遭受親戚白眼。這樣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裏司空見慣,幾十年來的文學作品中更是寫了又寫,幾近俗濫,但作者並沒有讓自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而是通過對兒童團的下鄉三同活動(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方曉下河摸魚來飽腹等一系列活動的描述,幽默而生動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歡樂。這樣的歡樂是建立在對生活的熱愛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多數人民的正直善良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對未來的希望之上的。
隨後,年僅16歲的方曉在那場史無前例的“上山下鄉”運動中,來到海南建設兵團。然而,方曉和他的同伴對於“革命”的態度,從激情四射的生産勞動,到對前途一片迷惘。一場突如其來的禍患,青梅竹馬的陳紅為了救方曉,而被團政委強姦,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曾一起攜手走過的少年夥伴們終於分道揚鑣。這樣的成長經歷當然也是那個時代裏屢見不鮮的,但作者寫出了獨特的感受,就使得老故事煥發了新光彩。
因為生活所迫,返回家鄉的方曉當上了搬運工,後又在機緣巧合之下進了機械廠。上天終究垂憐這個備受打擊仍然滿懷理想的青年,高考恢復了。知識的的確改變了老三屆人的命運,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結束後,不同的法律人選擇不同的生活,方曉進入了檢察院。
如果説本書的前四分之三,都是在苦痛中尋找歡樂,那麼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卻是不再有生存之憂後的精神困境。曾經一起在海南的知青夥伴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站在了方曉的對立面上。一邊是堅守的法律原則和理想,一邊是兄弟情誼,方曉該何去何從?或者,更確切地説,這個時代的人該何去何從?書的結尾充滿了理想主義者色彩,一些知青要建立一個世外桃源式的世界。當然,我們更願意把這理解為作者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作者本人將本書定義為“知青小説”,但時光卻橫跨了從上世紀七十年到本世紀初。故事還在發展,生活還在繼續,我們這代人的成長經驗,是獨特的,我們不為那些小痛小苦而怨艾,我們其實應該感謝這個巨變著的時代,讓我們領略了需要幾代人才能領略的東西。這部小説優點很多,最大的優點是真實。作者並沒有賣弄華麗的結構,也沒有借著檢察官的便利去渲染腐敗內幕,他是用一種寫日記的真誠,用小説的方式,記錄了一個人也是一代人的成長史。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裏,讀到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經歷。這樣的書,當然是有用的,不僅僅對我們這些與作者同時代的讀者有用,即便對那些年輕人,讓他們通過此書了解自己的父輩,也是大有裨益的。
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太陽照樣升起,太陽照樣落下……人生的無意義在於這重復,人生的大意義也在於這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