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羞恥》內地中文版上市

時間:2009-06-16 13:31   來源:揚子晚報

《羞恥》薩爾曼拉什迪著 黃燦然譯 莫言審薦江蘇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羞恥》于1983年出版。小説明顯地影射了巴基斯坦動蕩不安的近代史。書中人物影射兩位主要政治人物:布托及齊亞哈克。這是一部充滿諷刺、揶揄與怪誕的小説。作者以複雜的人物與虛實交錯的情節,鋪陳了一部似真似假的歷史鬧劇。故事環繞哈拉帕及海德兩個家族的恩怨情仇展開:伊斯坎德哈拉帕40歲時,放棄荒淫生活,成為“不完全的”巴基斯坦的平民總理。拉查海德,軍人,受伊斯坎德提攜成為高級將領。伊斯坎德相信他不會製造麻煩,後來卻在一場政變中被海德推翻。為報復伊斯坎德對他的羞辱,海德把伊斯坎德處死。

  英籍印度裔文豪薩爾曼拉什迪的文集,終於在內地出版各界的努力下問世,這實在是國內翻譯和出版界的一次壯舉,也是讀書界與文學界期盼已久的一個盛事。而對於作為讀者的我來説,能在中文裏讀到拉什迪,至少是一個綿延了二十年、且幾至絕望的夢。

  拉什迪在全球暴得大名,當然是因為小説《撒旦詩篇》和他由此所遭遇的長達十年的“全球追殺令”。在1988年至1998年之間,他大約是這個星球上最值錢的作家。他的刺殺賞金高達280萬美元,英國政府每年用在他身上的安保費用則達到了160萬美元。不過,即便如此,拉什迪也並沒有像他的同行、另一位歸化英籍的匈牙利小説家阿瑟庫斯勒(《正午的黑暗》)那樣,徹底淪為一種自己不喜歡的社會制度的全職批判者,他更看重自己的想像力,他甚至會把自己東躲西藏逃避追殺的那一段悲慘而狼狽採擷成筆下小説的情節。

  就作家近三十年創作所遵循的母題上看,拉什迪並不是一位單調的質疑宗教或反體制的小説家,他更關注的是文明,以及古往今來不同文明背景下人類悲歡的衝突與交集,這一點倒更近似于諾獎得主奈保爾(他另一位英籍印裔同鄉)。而奈保爾對拉什迪作品和際遇的評價也頗為別致:他説當年的追殺令對於作家拉什迪而言,不過是一種形式有些極端的文學批評。

  有人説,拉什迪是健在的用英語寫作的小説家中最偉大的人——當然也可能有人説庫切(在我的譜系裏,則首先是DM托馬斯,然後是塞林格、菲利普羅斯),但不管承認與否,我們都要知道,薩爾曼拉什迪不是那類“一本書作家”,他不是僅僅寫了一本險些招惹殺身之禍的《撒旦詩篇》,他還寫了《格林姆斯》、《午夜之子》、《摩爾人最後的嘆息》、《她腳下的大地》、《羞恥》、《小丑沙利瑪》、《狂怒》、《佛羅倫薩妖女》等多部富有鮮明個人風格與想像力的小説,而他的第二部小説《午夜之子》從1981年問世起,即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後又分別獲得“布克25週年特別獎”、“40年最佳布克獎”。

  拉什迪幾乎每部小説問世,都會引起人們一些這樣或那樣的不高興,以為作家是針對他們,而過後卻會發現,作者深深關注的,恐怕更多還是所有自以為完美的文明在人的血肉之軀前所暴露出的狹隘。這是一位用筆呼喚更理想人類文明(有時是用譏諷的口吻)和寬容的作家。可惜,在過往的二十多年裏,他在許多地方收穫的卻是“禁止發聲”。

  就小説文體的美學傾向而論,拉什迪往往被歐美文壇歸入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薩拉門戈這一支魔幻現實主義的陣容裏。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一書裏則對拉什迪更高看一眼,拿來直接跟古典大師拉伯雷相提並論。這麼一位在世即已贏得不朽定評的大作家,在內地讀者的視線裏姍姍來遲,確是一件令人百感交集的事。一方面,我們應該慶倖他的作品和奇妙的想像終於落戶于這片土壤,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對我們母體文明睜眼看世界的速度生出某種急切——時光是從不等人的,哪怕僅僅是文學。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