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侯惠勤、李景源、鄭杭生、卓新平、張卓元、汪海波等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著名學者共同完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30年叢書”,讓讀者得以透過經濟學、社會學等14個學科發展,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解放的難忘歷程,領略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 的繽紛畫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30年叢書”分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中國哲學、中國宗教學、中國經濟學、中國經濟發展、中國法學、中國社會學、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中國民族學、中國歷史學、中國世界史研究、中國新時期文學、中國新聞傳媒、中美關係等學科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叢書策劃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趙劍英將這套叢書的特點概括為: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創新、豐富、發展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全面展示了30年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和豐富內容;作者編者均為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從而保證了叢書較高的學術品質和學術水準。他認為,這套叢書突出問題意識,凸顯理論創新,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以其宏大的學術視野、深邃的歷史反思意識和深入的學術梳理以及強烈的現實關切,站在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節點上。
雖然不同學科的回顧由各自領域的專家擔綱進行,但專家們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背景的描述,取得成果的原因的論述卻呈現出高度的一致,表達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共識。經濟學家汪海波認為,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世界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偉大征程,取得了中外曠古未聞的輝煌成就,在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事業中邁出了堅實而又重要的一步。學者李文海認為:“社會條件和社會需求是推動學術發展和繁榮的最有力的杠桿。中國歷史學30年來的飛速發展,除了史學界同行們潛心鑽研、刻苦治學、勇敢探索,充分發揮了史學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之外,還存在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在各部著作中,學者們對這一時期各學科的發展給予了積極評價。李林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重新受到重視,法學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逐步復興和繁榮。中國法學在改革開放、法治國家建設和傳播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等做出重要貢獻的過程中,涌現了大批優秀法學人才,産生了大批重要法學研究成果,向人民交出了一張闔格的答卷。”社科院學部委員、哲學所所長李景源在對這一階段我國哲學學科的發展進行描述和總結時指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發展理念已經出現根本轉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式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現象,也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話題。在這個新的發展時期,樹立‘中國特色’範式,對於推動哲學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學部委員、著名民族學者郝時遠指出:“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兩個孿生學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田野’中形成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交融發展態勢。其原因不僅在於中國具有豐富的傳統東方民族學土壤,而且在於它是認識和把握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國情和現實國情不可或缺的科學工具。”
叢書給讀者一個信心: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有光榮的過去,有凱歌行進的今天,也一定會有更加輝煌的未來。(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