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北京電影學院78班回憶錄》

時間:2008-11-18 09:52   來源:新華網
 

 

《北京電影學院78班回憶錄》

張會軍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回顧北京電影學院“78班”的入學考試、破格錄取、新生學習、課程設置、教師隊伍、教學實施、大學生活、創作實習、特色教學等入手,既對“78班”所享受的時代、環境和青春成長的經歷,進行了尋蹤、追溯、回憶,又對那個年代的電影專業教育進行了整體反思。作者認為,“78班”在個人的成長上同時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在歷史意義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復性,在電影教育、教學上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在教育、教學中積累的培養經驗上具有參考性和借鑒性。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後電影專業教育30年的今天,系統而全面地再現那一段歷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張會軍,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本書梗概

    “78班”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的名詞,但是,它代表了1978-1982年的一段時間歷程,泛指1978年考上大學的學生和班級,這裡,特指的是1978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並在學院學習的群體。同時,“78班”與中國電影的成長和中國電影的教育,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在今天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日裏,尋蹤、追溯、回憶那個年代的電影專業教育和“78班”所享受的時代、環境和青春成長的經歷,是研究中國電影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電影專業教育30年的紀念,我選擇這一段教學的經歷進行研究,也是在整體上研究由1978年開始,堅持和持續到今天的中國電影系統專業(科班)教育、教學30年的歷史進程。正如在西方電影史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和新德國電影,被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電影史中歐洲重要的電影流派的電影風格一樣,中國電影教育的“78班”和“第五代”電影,是改革開放30年中最令人矚目的事件,也是中國電影史上最令人矚目和值得記載的歷史,其電影教育開創了“學院派”風格和品牌,並産生了國家和世界影響,成為20世紀末期世界電影最重要的也最激動人心的事件。其電影教育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和所拍攝完成的電影,所取得的電影成就,所産生的中國電影文化性、中國電影民族性和中國電影的影像形式感,影響了20世紀末期世界電影的文化,豐富了20世紀末期世界電影的格局。

    寫“78班”的成長,以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年,紀念“文化大革命”後高校恢復招生30年,紀念“78班”考入北京電影學院30年,通過系統的描述,以探尋“78班”成長的奧秘,回顧他們步入中國電影行業的歷史。

    正是由於北京電影學院的存在,正是由於電影學院“78班”的畢業生的努力,正是由於國際輿論對這些畢業生電影創作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恢復、證明、提升了中國電影專業教育的地位,也提升了“學院派”電影教育的地位。“學院派”電影教育和"第五代"電影的歷史作用,已經用了30年的時間來驗證。現在的結果是,中國電影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確立和鞏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它拉近了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世界電影與中國電影的距離,也加速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潮流和改變世界電影格局的進程。

    對於北京電影學院“78班”的報道,“野史”多於正史,“道聽途説”多於歷史事實,主觀臆斷多於本來面目,本書的寫作初衷就是要以相對細緻的結構和翔實資料,給社會呈現出一個相對完整的1978-1982年的北京電影學院“78班”成長和教學的歷史過程。當今社會的發展,結果不重要,因為,我們開始做事的時候就已經會斷定到結果,所以,過程成為我們享受的階段,過程成為了結果的初衷,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什麼真正可以參考的東西,反而是學院的歷史檔案資料、自己上學的課堂筆記、同學的回憶,這些成為寫作的點點滴滴素材。

    本書分了26個部分和4篇附屬文章,對往事進行細緻和全面的回顧,也披露了許多不曾為人所知的事件和情況,梳理了“78班”四年大學真實的生活過程和經歷,並總結了當時學院教學的真實情況,表達了對當時電影教育、教學的全面看法。我力圖從一個親歷者的角度,從一個參與者的角度,從學習、總結者的角度,從一個作者研究的角度,系統敘述“78班”所經歷的報名、考試、復試、文考、體檢、錄取、報到、上學、讀書、學習,以及論文寫作、畢業、分配的整個過程,披露“78班”生活的一些真實內幕,闡釋“78班”和中國電影“第五代”這個群體的現象。以翔實的資料佐證、具體的內容分析、樸實的寫作風格,探尋他們的成長歷程和相關社會環境的歷史,追溯他們的學習經歷和教學過程對他們的影響;整體梳理他們的社會、文化、教育、心理的歷史;反思他們的教育成長以及與環境的因素,這些成為研究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發展和歷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從本書的追憶和敘述中可以看出,北京電影學院“78班”在個人的成長上同時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在歷史意義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復性;在電影教育、教學上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在教育、教學中積累的培養經驗上具有參考性和借鑒性。“78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第一批電影本科學生;“78班”是中國電影專業系統教育的直接享受者;“78班”是中國“第五代”電影的直接創造者和參與者;“78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新時期電影創作的主力軍;“78班”是中國電影産業的探索者和實踐者;“78班”是中國文化傳承和電影語言創新的親歷者;“78班”在文化意義上,是中國被國外最先關注的藝術群體。

    從來沒有人知道北京電影學院“78班”在1978-1982年之間經歷了什麼,也沒有人了解他們所經歷的教學環境,更沒有人知道他們當時的境遇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在"78班"群體性地經歷了“文化革命”、家庭磨難、命運坎坷、農村插隊、情感拋棄、社會闖蕩、自我封閉、考試歷練後的四年中,他們是怎樣在歡喜中度過大學四年的生活的?他們是怎樣擺正自己的位置的?他們是怎樣學到了真正的本領的?他們在中國電影的低潮期是怎樣進入電影界並創作了電影的?他們是怎樣在自己稚嫩的創作中表達直接的感受的?在本書中,作者力圖畫出一個清晰的圖像來,並力圖在一個比較客觀的視點上,探討他們對中國電影教育的意義。

    在寫作和研究過程中,最令我興奮的是,搜尋到了當年我們進行教學的很多有關資料,從而揭示了為什麼“78班”採用了現實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風格進行電影創作?為什麼敢於在自己的處女電影中進行歷史的反思?為什麼要採取十分形式感和極端造型風格的影像方法進行拍攝?為什麼要標新立異於其他中國電影的樣式?恢復中的中國電影教育,是怎樣將這些人培養成為中國電影"第五代"的標誌性群體?這是研究中國電影歷史和研究這些人成長中一個非常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由於“78班”的一系列電影創作在世界上獲得高度讚許,圍繞電影教育“78班”和“第五代”的成長的評論和研究日趨成為熱點,本書的歷史回顧,旨在為今後的歷史和學術研究,提供更為詳盡的史實和參考,期望對中國電影教育有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本書寫作于2007年10月1日,開始完全是出於興趣,後來成為了責任,每天寫作沒有間斷過。2007年,中國電影經歷了歷史上的變化,影片數量、影院數目、票房業績、獲獎成就、觀眾數量、商業價值、藝術風格,都呈現了中國電影産業的深刻變化。中國經濟的日益強大和與世界經濟的全面接軌與抗衡,促使我們國家開始注意文化這一軟實力。中國電影産業所經歷的發展和所面臨的競爭和挑戰是不言而喻的,中國電影所要走的道路仍然是漫長的。這一切,都需要有人繼續為此付出努力。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