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鑽井隊副隊長高喜揚便是出色的一位。他勇於進取、敢做敢當、大公無私,深得人心。然而他的一生卻坎坷而清貧。為了石油,他失去了來到世間才幾十天的女兒,失去了結髮妻子。為了石油,他始終奮戰在第一線。在油氣井漏氣的危險時刻,他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遏止了更大事故的蔓延。他手下的人一個個都上了“新臺階”,他卻無怨無悔。為什麼這樣的人物並不給人以高大全的空洞感呢?這是因為,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不能指責主人公“沒有人性”,高喜揚與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文學中所塑造的假大空的人物是有根本不同的。小説中有個既真實又帶點虛構的情節:著名歌曲作者秦咏誠到了油田采風,被石油工人的忘我精神所動,譜出《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激昂歌曲。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熟悉的歌,讚美石油工人精神的歌。且不説當年秦咏誠如何受到石油工人的感染而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裏一氣呵成創作出舉國人民同唱的旋律,即使今天我們從《國血》中也的確看到了一種久違的、熟悉而又陌生的精神,這是我們曾經非常熟悉的一種工人階級所特有的精神。它在中國改革的大潮中似乎一度消失了,難以尋覓,而在《國血》中,竟然奇跡般地復活了,帶給讀者一種靈魂的衝擊力量。
《國血》裏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石油工人的吃苦耐勞、無私無畏的工作精神,也不僅把他們當做完美的抽象的歌頌對象來看待。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把他們作為活生生的人看,寫他們在精神上自我反省和尋找光明的追求。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中工人階級的形象發生了一次大變化,大都成了現代生存中的弱勢群體,即使是他們對自己所屬集體有深愛,也只能以極端方式表達,比如小説《那兒》寫的那樣。趙香琴的《國血》方法有所不同,她寫各式各樣的工人,力求有血有肉,寫他們的性格中的優秀,也有性格中的缺陷,即使作者著力塑造的高喜揚也不例外。作為一隊之長,高喜揚在工作上是帶頭的,也能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為群眾所信服,但是,他在處理有些問題時,卻帶著極大的非理性色彩。
《國血》真實而動人地描寫了一群石油人尋找光明的艱難過程,也描寫了他們面對自我的勇敢,堪稱一闕尋找光明的歌。在當下某些小説刻意“發掘”惡與暴力,渲染血腥與污穢的時候,能看到這樣一部以真實的人性發現為基礎,以真善美的價值為嚮導的作品,令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