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余著 春風文藝出版社
我們熟悉的英若誠,是英達的父親、電視劇《圍城》中的高校長、電影《馬可波羅》和《知音》中的忽必烈、袁世凱,話劇《茶館》、《駱駝祥子》裏的劉麻子、劉四爺……
我們不大了解的英若誠,是創建《大公報》和輔仁大學的英斂之的孫子,留學歐洲12年身兼北平幾所高校教職,最後孤身臺灣20多年傳授英文的英千里是其父親,他演戲導戲譯戲甚至同臺演出過英國“老維克”劇團的《哈姆雷特》和美國幽默喜劇“脫口秀”……
我們一無所知的英若誠,一大串綽號在身:毛三爺、小曹英大學問、假洋鬼子,從小就懷揣“錦囊妙計”堵太監煙囪練飛檐走壁;“文革”中三年多監獄生活,以學識和人格贏得“牢頭”待遇,並被賦予管庫買菜的自由;追求英雄本色的他30多歲時騎摩托超速,摔昏三天三夜,直到年近半百還駕駛改裝的自行摩托每天往返人藝。
淋漓盡致展現人性的是表演,三年出個狀元,三年出不了個戲子。英若誠堅信不移這個信念。成就大名的他不靠淵博的家學,不憑一時的靈氣,投身在自己的生活中捕捉形象,到舞臺上創造角色,從不開竅到開竅,又到徹悟成熟。看似不公平的貶謫資料室,他翻譯出了一部30多萬字的斯坦尼著作;不明不白的“坐牢”,獲得自由後,平和的一句“權當我是體驗生活吧”,透露出樂觀積極的心態和接受收穫的智慧。
1986年,赴任文化部副部長之際,與英若誠亦師亦友亦領導的曹禺先生寫了一副對聯送他:“大丈夫演好戲當好官,奇君子辦實事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