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申報結束

時間:2008-05-07 09:12   來源:新聞晚報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申報和推薦于日前截止,“群雄逐鹿”已至白熱化階段,究竟是文壇老將勇奪桂冠,還是新生“黑馬”橫空出世?近日,著名文學評論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向記者對本屆茅獎作了一番評點,他指出,長篇小説遭遇“字數井噴”現象如今已愈演愈烈,而茅盾文學獎亟待回歸質樸。 


    “字數井噴”愈演愈烈

    在談及本屆參評作品時,郜元寶坦言:“除少數作品之外,本屆申報的大部分長篇小説都存在字數過長而實際思想藝術分量不足的矛盾。所謂‘字數井噴’、‘半部傑作’,實在還是過於客氣的説法。”據悉,本屆參評作品多是長篇巨制,如張平的《國家幹部》超過了70萬字,賈平凹的《秦腔》、都梁的《血色浪漫》及首次出書的姜戎的《狼圖騰》等,字數都在50萬左右,余華的《兄弟》也突破了50萬字大關。

    作家出版社負責人李宏偉表示,“字數井噴”現象在上屆茅盾獎就已顯現,如張潔的《無字》多達80萬字,熊召政的《張居正》更是過了百萬。著名文學評論家、多屆茅獎評委雷達也曾指出,許多長篇小説都走進了“半部傑作現象”的怪圈,通常只有第一部最好,後面越寫越爛,早年的《紅旗譜》、《三家巷》是如此,當今文壇重現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暢銷排行榜實在不靠譜

    郜元寶則對所謂 “長篇”及其“排行榜”表示質疑:“許多長篇寫了幾百萬字,作者的世界觀和基本的人生理解卻十分玄虛,甚至大成問題,儘管有很大的社會反響,但這並不説明作品本身達到了怎樣的水準——也許恰恰是因為寫得太壞了,又被一些出版商惡劣炒作,這才産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甚至所謂的反響,所謂的排行榜,也是人為製造出來以欺騙讀者的,比如書剛剛出版,國內外的媒體就報道説該書居於排行榜首位,難道中國讀者普遍都有如此神奇的閱讀速度?”

    茅盾文學獎應回歸質樸

    不少評論家認為,和以往的茅盾文學獎相比,此次參評作品的分量顯然不足,很多作品影響力不夠,普遍未達到應有的高度。在泛娛樂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學反而進入了困難期。更有報道稱,推薦作品不同以往的輕飄預示著本屆茅盾文學獎進入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對此,郜元寶表示:“文學的榮枯有文學本身的規律,也有一定的週期性,不是主觀人為的因素可操縱的。”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于1981年設立,是中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也是中國長篇小説的最高文學獎項之一。關於評獎標準,歷來爭議頗多。第六屆茅盾獎揭曉之後,郜元寶提出,茅盾文學獎要擺脫目前的尷尬,最好的出路還是回到茅盾生前最初的樸素願望上去,既不要好高騖遠,也不必十全大補。因為標準太多,必然意味著沒有標準;陳義太高,必然意味著高不可攀。郜元寶説:“這樣好壞摻雜、上海人所謂‘好的壞的搭了來來’的評獎結果,勢必模糊大獎標準和文學理想。也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恰恰説明大獎標準與文學理想在確立之時以及後來的實際操作中存在著或漸漸出現了模糊、動搖、曖昧、折中,而文學之外的世俗權利因素和名利因素更加劇了這一毛病。儘管大獎評選機構始終致力於祛除這一毛病,但效果甚微。本屆結果如何,還須拭目以待。”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部分申報作品

    賈平凹《秦腔》(上左圖):解讀中國農村20年曆史;莫言《生死疲勞》:農民對生命無比執著的頌歌和悲歌;阿來《空山》:講述一個村莊的秘史;余華《兄弟》(上右圖):凸顯人性之愛;麥家《暗算》: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張平《國家幹部》:幹部人事調整引起的軒然大波;葉文玲《三生愛》:一個關於紅顏、歷史、現實、真愛與薄命的故事。

    作者: □晚報記者 謝正宜 實習生 王潔 報道

編輯:江洪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