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20年 交流20年
1988年,在海峽兩岸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臺灣地區出版界人士打破封鎖,參加由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在上海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圖書博覽會”,為兩岸出版文化交流拉開序幕。此後,兩岸的出版交流與貿易被提上日程,至今已有20個年頭。
20年間,兩岸出版同仁交往從存有顧慮,到互相理解,培育了深厚友情。兩岸業界的交流規模從小到大,人數從少到多;交流活動日漸頻繁,進入佳境,成為促進雙方經貿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本報特辟專版介紹海峽兩岸圖書博覽會,以見證歷史,總結經驗,使兩岸出版交流向更廣泛、更深入、更良性的方向發展。
兩岸出版貢獻人員名單
在2005年第十屆華文出版聯誼會議上,四家出版協會聯名對長期為推動華文出版交流做出重要貢獻的24位出版界資深人士予以表彰及頒發紀念杯,獲此殊榮的是:宋木文 許力以 于友先 陳為江 周誼 常振國 楊德炎 吳江江 潘國彥 黃肇珩 武奎煜 宋定西 楊榮川 陳恩泉 王國安 陳信元 李祖澤 陳萬雄 沈本瑛 李慶生 陸國燊 陳松齡 李成俊 陳雨潤
“海峽兩岸圖書出版交流即將屆滿20年,20年來,我一直沒有離開這個崗位。1988年,我們出版協會組團參加在上海舉辦的海峽兩岸圖書展覽,當時臺灣當局的政策是‘三個不接觸’,我們去參加這個展覽時都很擔心到了上海之後還能不能回到臺北。但事實證明,那次上海之行奠定了基礎,促進了兩岸出版交流。”回顧海峽兩岸出版文化交流的歷史,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理事長陳恩泉感慨萬分。
已六次赴臺灣參加兩岸圖書展的中國出版對外貿易公司總經理吳江江,在談起兩岸出版交流現狀時信心十足:“大陸與臺灣的文化聯繫從未如此熱。今年,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之頻繁超乎人們的想像。1月的北京圖書訂貨會,4月的重慶全國書市,7月的香港書展,還有8月上海書展的版權貿易洽談會,9月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10月的臺灣大陸書展和廈門的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兩岸同胞同宗同文,文化的血脈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斷的。”
破冰之旅開啟新天地
在剛剛落幕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臺版圖書銷售500余萬元。從不能來祖國大陸參展,到如今的喜人銷售成績,包括陳恩泉在內的臺灣出版界和大陸出版界一道,終於實現了海峽兩岸出版的“三通”。
回憶起20年前臺灣出版界衝破海峽阻隔,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土地的情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陳恩泉、中國出版對外貿易公司原副總經理袁琦、魏龍泉——都非常激動。
1988年10月,一支由12人組成的臺灣出版界代表團,懷揣著“私人保證書”,分別從香港、日本轉機降落到了上海虹橋機場。這是1949年之後,臺灣地區第一個以行業團體的形式正式來到祖國大陸的代表團。其時,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剛剛開始。
兩岸交流漸入佳境
20年來,儘管兩岸關係時有波折,但出版交流從沒有中斷過,且一直在向前推進,規模從小到大,人數從少到多。正如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閻曉宏在第三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上所説,兩岸經貿與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已經相當廣泛和深入,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之所以有今天的成果,出版交流功不可沒。在兩岸交流的眾領域中,出版交流起步早、發展快、影響大,一直是兩岸交流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之一。
20年來,兩岸出版交流共計在臺灣舉辦過9次大型“大陸圖書展覽”,從1990年臺灣出版界組團參加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起,到今天,大陸的諸多出版活動,特別是三大書業活動——北京圖書訂貨會、全國書市與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均有臺灣出版業者踴躍參加。
與此同時,兩岸圖書交流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臺灣進口大陸圖書方面,已經形成有效的平臺和網路;在大陸進口臺灣圖書方面,早已形成特有的渠道和基地。兩岸圖書交流平臺和渠道的建立,成為兩岸圖書交流的基地和橋梁,雙方從實踐中建立起來的管道和基地,保證了兩岸圖書交流的順利進行。
通過書展、展銷會、交易會、研討會等方式,進行兩岸出版文化交流,已經成為兩岸出版文化交流進入高潮期和推動圖書交流深入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説,兩岸出版交流已建立了順暢的機制,交流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從一般交流到實質性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學術交流日益頻繁
從1988年開始,兩岸每年都定期舉辦學術交流和研討會及出版洽談會、聯誼會等活動,至今已有12屆,在出版、編輯、發行、印刷、物流、網路、經營管理、版權貿易方面進行了較廣泛和深入的研討。特別是進入2000年,交流活動更加深入與廣泛。兩岸出版交流與合作現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並展現出積極而美好的前景。
版權貿易碩果纍纍
國內的版權貿易主要集中在東南亞華人密集的國家和地區,佔總輸出量的80.1%。其中臺灣在內地版權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引進量的第三名,佔總量的14.5%;輸出量的第一名,佔總量的63.6%,與香港地區相比,高出52個百分點。這顯示出臺灣在引進介紹傳播先進文化和輸出中華傳統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和傳播作用。據統計,1998年大陸引進臺灣版權871項,輸出臺灣版權403項;到2005年,引進版權約1040項,輸出版權約670項。目前兩岸一直互為最重要的圖書版權貿易夥伴之一。
書刊銷售日益活躍
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大陸平均每年進口臺灣出版物500萬美元左右。每年出口到臺灣的圖書10多萬種,報刊4000多種,總計100至150萬美元,主要是面向機關、團體和學校等。這種貿易存在著嚴重不對等的情況:即大陸進口的臺灣出版物可以在經銷外文書刊的書店零售,而臺灣進口大陸的出版物只供應機關、團體、學校,不能進入零售市場。2003年7月,臺灣開放簡體字版圖書進口後,至12月的半年間,大陸進入臺灣的圖書達28288種,144981冊(套)。從臺灣實際情況看,簡體字版圖書需求量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增長空間。
人員交往趨勢上升
多年來,兩岸之間特別是出版同業交流與合作十分密切,往來頻繁。每年來訪的臺灣出版人士數以千計,大陸赴臺交流也日益增多,據統計,每年有近50個團組、500人次赴臺,在合作出版、編輯、發行、物流和印刷等方面進行廣泛的交流。
斡旋
對這次破冰之旅,在記者的採訪中,每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美國洛杉磯長青書局的經理劉冰先生。
陳恩泉介紹説,1987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率團訪問美國。在紐約市舉行的一次午宴上,楊尚昆向出席的臺灣代表表達願望,希望臺灣出版界前往祖國大陸舉辦書展,進行文化交流。很快,出生在上海、1972年赴美之前擔任過臺灣三家出版社的總經理,在兩岸出版界都有一定聲望和人脈的美國洛杉磯長青書局經理劉冰被推舉出來促成此事。
在劉冰的努力下,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召開了四次會議專門討論。但組團進展不是很順利,“能不能回來”成了當時提得最多的問題。時任臺灣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的陳恩泉當時堅決主張成行,他覺得既然有這樣一個機會,就應該到同樣是中文出版的對岸去看一看。
會面
1988年10月中旬,以探親的名義赴祖國大陸的臺灣代表,通過香港、日本轉機到達祖國大陸。但是陳恩泉和另外兩人因為沒有任何親屬在祖國大陸,只能以旅遊的名義先去了日本,經過不懈努力,10月19日陳恩泉等方才登上中國民航從日本飛往上海的班機。
袁琦記得,當時還沒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因此他們臨時決定在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下面,成立了一個中國同源公司,以民間社團的名義,與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臺貿國際有限公司一起,作為這次海峽兩岸書展的主辦方。
陳恩泉到達上海的第二天,“海峽兩岸圖書展覽”正式開幕。陳恩泉在上海見到了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許力以,從此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與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建立起了對口關係。也正是兩個行業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打開了兩岸出版交流的新天地。
書展結束後,陳恩泉一行來到了北京,與新聞出版署下屬的中華版權代理公司舉行了海峽兩岸第一次版權貿易的洽談會,雙方都表達了對於版權開放時間的想法。兩岸出版貿易問題被正式提上日程。
互展
1990年起,臺灣出版界每年都會派人前往祖國大陸交流。陳恩泉成了兩岸出版交流的助推手,成為兩岸出版界耳熟能詳的人物。
1993年5月,在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的邀請下,許力以以團長身份首次率領中國版協代表團訪台,在臺灣召開了40年來的第一次兩岸出版研討會。1993年11月,臺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組團赴京參加“1993臺灣圖書展覽”,這是臺灣圖書40年來第一次在大陸正式、單獨、大規模、公開展出。
1994年3月,在臺灣舉辦了“1994大陸圖書展覽”,這是大陸簡體字版圖書第一次在臺灣展出,99家出版社展出簡體字版圖書2.5萬餘種。“這次書展轟動臺北,許多離開祖國大陸已經50年的老兵,趕了很遠的路,互相攙扶著趕來參觀,不少人見到故鄉畫冊,激動得老淚縱橫。”回首往事,陳恩泉評價説,“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海峽兩岸20年的出版文化交流,對消除隔閡、尋根問祖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吳江江説。
互學互補促出版大繁榮
“在兩岸出版交流中,經濟利益是現實的紐帶,文化則是血脈的紐帶。”吳江江認為,兩岸同文同宗,有共同的歷史背景,有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統,兩岸出版交流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血脈的認同,這種認同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斷的。
現在兩岸的合作交流已向縱深方向發展,除原版進出口、版權貿易、合作出版、聯合購買海外版權外,雙方還共同投資開書店、搞批發、辦物流等,出版機構之間正在積極探索全新的更多樣、更緊密的交流合作方式,臺商資金進入大陸出版物分銷領域,成品書銷售合作業務也出現新的商機。
回顧20年兩岸交流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兩岸開始進行出版交流時,正值內地改革開放初期,臺灣方面在裝幀技術、經營管理、印刷品質以及引進西方先進經營管理、高新技術選題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大陸則在人才、出版資源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經過20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大陸出版業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國際出版界有相當大的影響。
臺灣圖書業一些權威人士認為,這幾年大陸出版業發展很快,兩岸的出版業發展態勢的轉變已經相當明顯。在交流過程中,大陸出版業不但把臺灣的行銷手段以及排版、印刷、裝訂、設計等技術問題都統統吸收並迅速付諸實踐,到現在已經不輸給臺灣,且經營方式等方面已有超越的態勢,物流還有不少創新。
吳江江認為,臺灣出版的精品圖書很多,大陸在組織出版資源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優勢,如,2萬餘位學者花費10年心血、國家投資2億元人民幣出版的75冊《大百科全書》,以及10多家出版社共同出資編撰的60冊《中國美術全集》等書,都顯示出大陸出版界的整體陣容和學術實力。這些集大成的出版項目是臺灣難以做到的。這些圖書版權轉讓給臺灣,已成為臺灣知識界的熱門書。
現在,兩岸出版交流中優勢互補、互惠互利,交流與合作已成為雙方的共同需要。兩岸出版熱點同步、互動空前,一體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兩岸出版交流正向更廣泛、更深入、更良性的階段發展。
陳恩泉認為,臺灣圖書出版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出版社大概有2000多家,一年出版的新書大概有4萬多種,而2300萬的臺灣人口,很難消化這麼多的圖書産品。“大陸是世界最大的華文市場,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閱讀量,商機無限。”
“兩岸出版交流發展到今天,基本上達到了雙贏的目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承上啟下,一代代出版人都要做到堅持合作,堅持發展,不辱使命。”吳江江説。(王坤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