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的高原之行——向世界展示四川藏區新生活

時間:2012-06-24 15:00   來源:四川日報

  20個國家和地區知名華文媒體的新聞工作者走進阿壩州,用鏡頭和文字記錄“百聞不如一見”的高原之行——

  □本報記者 鐘振宇 松濤

  牦牛遍山走,兒童把書念;

  孤家有依靠,藏區大變遷。

  海外我遊子,時刻挂家園;

  大家一條心,齊把中華建。

  按捺不住“百聞藏區、不如一見”的激動和感慨,美國《華興報》社長程汝釗在離別四川時,即興寫下這首詩,表達對藏區人民過上美好新生活的由衷欣慰,抒發海外遊子對祖國強盛的自豪和祝福。

  6月19日至22日,來自五大洲20個國家和地區近40家知名華文媒體的總編、社長和編輯、記者,在我省阿壩州參加 “文化中國海外知名華文媒體聚焦四川藏區新生活”活動。本次活動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省政府主辦,省政府僑務辦公室、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阿壩州委、州政府承辦。

  活動中,藏區“三大民生工程”中的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暨帳篷新生活行動備受新聞工作者關注。他們克服高原反應,每天用鏡頭和文字講述牧民們的故事,向世界展示藏族群眾的新生活。

  “四川牧民的生活和美國牛仔一樣瀟灑”

  6月的川西北大草原,繁花盛開、綠草茵茵。潔白的新型帳篷點綴其間,好似羊羔花兒開;牧民定居點鱗次櫛比、規劃有序。走進藏式風格的定居房,電視、冰箱、洗衣機一應俱全,讓不少首次到藏區的海外華媒新聞工作者倍感驚訝。

  “美國聽眾朋友,你們好!”在若爾蓋縣唐克鎮牧民定居點的旅遊接待戶家中,美國《星島中文電臺》節目經理祝笙邀請村民昂丹,用藏語與美國聽眾互動,講述牧民定居後一步跨千年的嶄新生活。

  “定居前和定居後多久洗一次澡?”美國中文電視首席主播譚琳問。紅原縣安曲鄉下哈拉瑪村牧民澤爾多回答説,以前冬天洗澡很不方便。現在定居房裏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隨時都能洗熱水澡。譚琳説,洗浴條件是衡量現代文明生活的重要標準,這裡正在發生的變化令人欣喜。

  為了讓美國觀眾及時了解藏區群眾的生活情況,譚琳和同事通宵值守回傳節目。挂在頻道網站上的視頻還引來美國觀眾跟帖——“四川牧民的生活和美國牛仔一樣瀟灑。”

  沿途不時出現的黑頸鶴、黃鴨引來驚喜

  汽車在草原上前行,公路兩旁印有“動物通道”字樣的標牌,提示大家正路經“濕地保護區”。沿途不時出現的黑頸鶴、黃鴨,引來陣陣驚喜,大家紛紛按下相機快門。

  走進若爾蓋縣達扎寺和達扎書院,大家頓時感到寧靜起來。這座格魯寺廟的書院,收集了十多萬冊藏、漢文書籍和珍貴佛教典籍,面向僧俗免費開放閱覽。

  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副社長鄭旭旦仔細聆聽書院副院長尕哇降措介紹情況,並不時提問。她認為,“包括藏傳佛教在內的藏族傳統文化,在這裡得到了非常系統的保護”。

  “紅原縣福利院為五保老人修建轉經房,滿足宗教文化需求;若爾蓋縣保護和恢復濕地,吸引珍稀水鳥棲息繁殖;松潘縣集八方支援,重建校園傳承教育……”這些細節,被《南非華人報》社長助理成艷嬌寫入稿件中。

  美國《華星報》社長胡艷萍認為,華文媒體應當更多地走進藏區,獲取第一手資訊,使報道更全面、客觀。

  “傳統和現代相得益彰”

  俄羅斯《捷通日報》的高級編輯李萬鵬,車下採訪、車上吸氧。同他一樣,幾十位海外華媒新聞工作者克服高原反應,進村寨、下牧場,用心感受“藏區新生活”。

  茶馬古道、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高原機場……站在災後重建項目成蘭鐵路松潘縣施工現場,面對這條設計時速200公里的高原鐵路,法國《歐洲時報》編輯侯詣春構思著筆下的藏區見聞。他認為,“藏區新生活”的內涵是,藏族群眾在繼承保護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融入現代文明生活,“傳統和現代相得益彰”。

  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川藏區新生活外,這批海外新聞工作者還紛紛建言獻策,表達對藏區群眾美好新生活的深情關切。

  “這麼美的風景,但在日本連一些華人都不知道,太可惜了。”一路上的美景,讓日本《中日新報》總編孫莉女士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在和阿壩州負責人探討打造藏區形象時,她建議加強對外宣傳和行銷,吸引更多外國遊客來藏區走走看看。

  瑞典《北歐時報》常務副社長何光星説:“有機會的話我將和朋友在這裡建設一塊示範旅遊牧場,引入北歐牧業和旅遊業的先進管理經驗。”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