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獨特視角看四川——兩岸記者“錦繡天府行”側記

時間:2010-10-26 15:00   來源:四川日報

  “真希望真正融入這裡,更加細緻地了解這裡。”從廣安返回成都的路上,來自臺灣《新聞報》的黃義雄直呼短短五天行程“不過癮”。

  10月18日至22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以及來自臺灣《中國時報》、臺灣《新聞報》、臺灣東森電視臺、台灣網等14家兩岸新聞媒體的20多位記者編輯齊聚四川,參加由四川省臺辦主辦的第四屆兩岸記者“錦繡天府行”聯合採訪活動。他們從成都啟程,途經遂寧、廣安等地,通過對當地交通、物流等相關特色産業進行專題採訪來了解四川、解讀四川,以獨特視角來看西部大開發十週年的四川。

  體驗四川:乘上西部首條地鐵

  從“騾馬市”到“天府廣場”,從“天府廣場”到“高新”,短短數站,嶄新的成都地鐵讓臺灣記者讚嘆不已:美觀現代、平穩舒適、規劃科學。

  “作為西部首條地鐵,成都獨領風騷。”臺灣《旺報》記者張曉峰拍下了很多影像資料,“我已經能夠想像,多年後待成都地鐵形成網路,交通會有多便利。”

  讓採訪團深切感受到四川巨大變化的,不僅僅是交通。

  了解成都高新區的發展、天府新區的規劃,感受高速公路、高鐵後,來自臺灣《天眼日報》的特派記者胡喬松禁不住讚嘆:“四川的發展速度與規模令我震驚,天府之國讓人滿懷期待。”

  第二次來到四川的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朱建陵表示,如今的四川與他第一次見到的四川有了巨大的變化,“此行讓我對四川以及西部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定將把自己所感所聞傳遞給臺灣大眾。”

  觀察四川:現代城市新型農村

  一路觀察、一路探尋,張曉峰的採訪本上已滿載思考:不臨海不沿邊的四川,究竟靠什麼發展起如此龐大的物流網路?在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如何發展高新技術與現代服務業?

  參觀了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以及位於遂寧的中國西部現代物流港後,張曉峰與同行的記者們交流著共同的 “震撼”:地處西部內陸是個客觀存在的區位劣勢,而如今,四川依託巨大的鐵路、公路網路形成獨具特色與規模的物流系統,海陸聯運也正在進一步發展之中,現代物流推動著城市發展。

  “科技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支撐,四川的領導在這方面非常具有前瞻性。”參觀成都高新區和成都天府軟體園以後,張曉峰表示,將主要從交通和科技産業兩個方面觀察四川巨變。

  廣安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聚豐現代農業出口創匯生産基地以及代市鎮岳廟新村的新農村建設,讓採訪團感觸頗深。

  臺灣 《天眼日報》特派記者廖國梁説,雖然離較高標準尚有差距,但四川農村的變化甚至比城市更為明顯,“農民有了新居、生活品質有所提高,現代化生産走進農業,這一切令人振奮”。

  希冀四川:未來十年至關重要

  “西博會是個重要平臺,必將促進四川快速發展。”參加了第十一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開幕式及第三屆中國西部海峽兩岸電子資訊産業合作研討會後,臺灣《天眼日報》特派記者葉天樞認為,四川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了。

  此行,記者們還見證了位於遂寧西南部的西部臺商電子産業園破土興建:依託落戶成渝兩地的富士康、仁寶、惠普等大型電子企業,集電子及IT産業零部件、終端産品的研發生産、展示展銷、倉儲配送于一體,四川將擁有第一家專門承接臺灣及東部沿海地區臺商電子企業轉移的産業平臺。

  十年來,川臺兩地經貿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截至2010年9月,在川臺資企業從1999年的948家增至1469家,項目總投資額由1999年的13.64億美元增至51.02億美元,臺資企業已成為四川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山一道共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人民日報》記者吳亞明用詩句表達出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的願望。

  “未來十年,四川應更加注重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天府風采,並提高全民素養,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與企業。”張曉峰認為。

  “未來十年對四川的發展很關鍵,相信四川有更美好的未來!”朱建陵説。□實習記者 王爽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