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原縣

時間:2013-08-06 15:05   來源:台灣網

  政區位置 地處青藏高原東部,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與若爾蓋縣相接,東西與松潘、黑水、阿壩縣相鄰,南與馬爾康縣、理縣相連,地理坐標北緯3150 '~3322',東經10151 '~10323',南距成都450公里,北距蘭州640公里,具有相對較好的區位優勢。政區沿革 紅原歷史,除唐代在刷經寺地區設有恭州、流縣外,到新中國成立前基本無建制。西元1253年元滅宋後,建立土司制,設松州、潘州,轄地包括紅原中北部大部,後劃歸陜西行省。明朝時,縣境中北部仍置松州,隸松潘廳,有松潘草地之稱;南部置雜谷安撫司。清明時,縣境西北部隸松州,東南部壤口、四寨屬四土中的梭磨土司和卓克基土司,後又隸理番廳。中華民國時期,紅原南部和北部分別由理潘縣和松潘縣管轄。1954年3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區(即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設治紅原刷經寺,時間長達4年。1958年8月,阿壩州府遷治馬爾康,理縣由原地域遷往紅原境內,治地刷經寺,紅原始有正式建制,遂有今日紅原境界雛形。1960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紅原縣。   

  紅軍長征過草地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在紅原爬雪山、過草地、越沼澤,歷時一年零兩個月,經歷長征中最為艱難的歲月,這片草地深印著紅軍的足跡,鐫刻下中國革命史上那段最為艱難、最為悲壯的征程。在這片草地上留下了“金色的魚鉤”和“七根火柴”等動人的故事,留下亞口夏山紅軍烈士墓、日幹喬大沼澤、色地壩、年朵壩大草地等革命遺址。紅原廣大牧民群眾為紅軍當嚮導,把自己家維持生計的青稞和牦牛支援紅軍。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時期和全國解放後,曾多次高度評價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時藏羌人民的革命業績,並深情地將其讚譽為中國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1960年,周恩來總理為紅原縣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

  2005年,瓦切鄉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00個經典紅色旅遊區之一,紅軍過草地遺址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重點紅色旅遊開發項目。2010年9月,紅原縣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革命老區縣。

  政區劃分 轄邛溪、刷經寺2個鎮和色地、麥洼、瓦切、阿木、安曲、龍日、壤口、江茸、查爾瑪9個鄉,33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地邛溪鎮,海拔3507米。政區面積人口 幅員8439.94平方公里,南北長154公里,東西寬55公里。2011年末戶籍總戶數13666戶,人口44588人,其中:農業人口34566人、非農業人口10022人;藏族37076人,羌族374人,回族226人,漢族6849人,其他民族63人,是藏民族聚居區。   

  宗教 全縣有藏傳佛教寺廟10座,其中寧瑪派5座,即麥洼寺、茸塔寺、熱戈寺、龍壤寺、尼姑寺;格魯派3座,即達格則寺、康瑪爾寺、江宮寺;苯波教2座,即麻色寺、查龍寺。    

  政區自然特徵 地勢東南向西北傾斜。縣境中部海拔4345米的查真梁子是縣境南北山原與丘狀高原的天然分野,是長江、黃河流域分水嶺。南部鷓鴣山巍然屹立,梭磨河穿境而過,北部牛扼湖星羅棋佈,白河自南向北蜿蜒流淌注入黃河。紅原是長江、黃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氣候特徵 呈大陸性高原寒溫帶季風氣候,無明顯四季界線,氣候偏冷,春秋短促,長冬無夏,熱量低,年平均氣溫1.4℃,極端最低氣溫-36℃,極端最高氣溫26.0℃,氣溫日較差平均16.3℃。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2158.7小時;多年平均降水量749.1毫米,80%集中在5~8月,名列阿壩州降水第三位。年均降雪日數76天。

  資源優勢 天然草場面積1158.03萬畝,佔總面積的91.8%,其中可利用優質草場1120.83萬畝。以全國著名優良畜種“麥洼牦牛”為畜群主體,擁有牦牛36萬多頭,年産牦牛肉7000余噸,鮮奶2.4萬噸。泥炭儲量17億立方米,黃金儲量豐富,品質高。中藏藥材資源豐富,有紅景天、松貝、蟲草、雪蓮花、甘松、秦艽、羌活、大黃、黃芪等純天然植物藥67科、850余種,鹿茸、麝香、熊膽等動物藥20科、38種。月亮灣、日幹喬大沼澤、色阿柯河、刷經寺原始森林、嘎曲景觀帶、雪瑪格勒冰川遺跡等自然生態景觀多樣;雅克夏山紅軍烈士墓是全國海拔最高的紅軍烈士墓,係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646年的麥洼寺(全稱萬象大慈法輪林)是川西北最大藏傳寧瑪派寺院;瓦切塔林是紀念第十世班禪大師頌經祈福之地,經幡連綿,甚為壯觀;現代設施齊備與藏族風格有機結合的牧民新村星羅棋佈;這一切構成長征路上新紅原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經濟發展簡況 建縣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紅原縣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城鄉市場蓬勃發展,交通通訊網路日臻完善,社會事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十一五”末,地區生産總值達65549萬元,年均增長12.3%;三次産業結構比為37.87:23.24:38.89。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6347萬元,增長10.8%;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25123萬元,增長4.1%;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15419萬元,增長21.4%;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25805萬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50123萬元,增長15.1%;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87萬元,增長19.3%。

 

  人民生活 堅持民生為本,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及時兌現各項惠民政策,紮實推進民生建設,城鄉居民持續、大幅增收。2011年,實現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9570元,增長19.1%;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498元,增長22.2%。財政金融 在中央和省、州的大力支援下,確保了民生建設、社會保障、社會事業、農村發展和行政運轉。2011年,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03萬元,增長43.3%;一般預算支出73911萬元,增長10.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貸款餘額分別達111100萬元和71300萬元,比年初增長35.2%和14.5%。招商引資 2011年,在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和第十二屆西部國際博覽會上,成功簽訂旅遊酒店、生態經濟綜合開發等項目框架協議4個,意向投資105000萬元,實現招商引資歷史性突破。

 

  交通通信 通車里程820公里,密度0.09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國道11公里、省道353公里、縣道95公里、鄉道137公里、村道224公里。2011年,新建農村客運站點13個,全面完成省道209和301線“三改二”;紅原機場試驗段于2010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3年底試航;移動通訊覆蓋全縣所有鄉鎮和行政村,網際網路光纖通達鄉鎮。

  

  生態農牧業 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濕地保護和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努力築牢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實施現代畜牧業草畜平衡試點項目,推動畜牧業區域化佈局、標準化養殖、集約化生産、産業化經營、特色化品牌、社會化服務,優化提升畜牧主導産業。2011年,牲畜存欄41.7萬混合頭、出欄11.8萬混合頭,出欄率達28.2%、商品率達23.0%;肉類産量10314噸,奶類産量27941噸;種植露地蔬菜1877畝和中低溫食用菌1630萬袋;牧農業增加值達24780萬元,增長6.7%。紅原成為四川省整縣推進新農村建設唯一牧區縣,正全力建設新農村綜合體。2012年通過爭取,紅原成為國家農業部畜牧司聯繫點。

  工業 堅持工業強縣戰略,擴大內聯外引,優化投資環境,畜産品加工、中藏藥研發、香精香料生産、旅遊産品加工等一批龍頭企業健康發展,紅原奶粉、宇妥藏藥、遛遛牛牦牛肉、亞克夏山泉水等工業品牌方興未艾。2011年,生産肉製品8015噸、乳製品1124噸、中藏藥209.8萬盒;完成發電量550萬度,外購電量2000萬度,售電量1800萬度。全部工業增加值達9163萬元,增長27.3%。

 

  旅遊業 2011年,接待中外遊客62.1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9987萬元,分別增長41.1%和55.7%。推動文化與旅遊交融互動,深入發掘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促進文化事業和産業大發展大繁榮。樹立“天上草原—心靈家園—創業樂園—幸福紅原”整體形象和“長征路上新紅原有您更精彩”旅遊品牌,著力開展紅色旅遊、自駕旅遊、牧家旅遊,重點開發紅軍過草地紀念館、哈拉瑪自駕車營地、日幹喬、月亮灣、措瓊海、花海等景區景點,做大做響大草原旅遊品牌,力爭早日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矚目的生態文化旅遊勝地。教育文化衛生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努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積極實施衛生十年行動計劃,促進貧病區産業發展和群眾生活不斷改善。2011年末,有小學校14所,專任教師375人,在校生5443人;中學2所,專任教師161人,在校生1831人。農村學生全部進入寄宿制學校學習生活,享受生活補助,免除雜費、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有衛生機構17個,其中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1個、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1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執法監督所1個,擁有床位224張,衛生技術人員38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3.2萬人,參合率97.99%;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5個,配套完善農家書屋33個。

 

  發展思路 按照州委“發展為要、穩定為重、民生為本、團結為根、黨建為基”的總體要求、“加快發展、構建和諧、實現富裕”工作主題和建設“五個阿壩”工作部署,以“實施一二三産業聯動,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特色産業化”為路徑,以“生態環境更優、縣域經濟更強、農牧民收入更豐”為統領,搶抓發展機遇,著力推進生態、生産、生活有機結合,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生態保護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著力發展條件和民生新改善,著力社會管理創新,著力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著力加快農牧民融入現代社會進程,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軟實力,建設暢通紅原、幸福紅原、魅力紅原、現代紅原、和諧紅原,早日使紅原成為統籌城鄉發展高地、現代牧業示範基地、生態文化旅遊勝地、民族團結進步和諧福地,為在全國藏區牧區縣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主要目標: 主要經濟指標實現“2211”奮鬥目標,即:實現地區生産總值、旅遊收入兩個翻兩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翻番。到2016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4億元,年均增長25%;接待海內外遊客3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8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6000萬元,年均增長27%;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1.1萬元,年均增長15%以上。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7.2年。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覆蓋擴面提質。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民族團結進一步鞏固,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祥和。工作重點: 推進暢通紅原建設,就是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生活條件大改善、大提升,實現路、水、電、廣播電視、資訊更加暢通,人居條件更加完善,為跨越發展打牢基礎。為紅原開發開放創造優良條件,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紅原匯聚。建成紅原機場,打造阿壩州高原交通樞紐和川西北大草原旅遊集散地。推進幸福紅原建設,就是堅持民生為本,深入推進各項民生工程,進一步改善民生,不斷增強紅原各族群眾對環境的舒適感、對治安的安全感、對社會的公平感、對生活的滿足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推進魅力紅原建設,就是通過生態建設、文化建設和旅遊開發,建設山川秀美、城鄉整潔、民風淳樸、文化多彩的新紅原,使紅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矚目的生態文化旅遊勝地。推進現代紅原建設,就是推進一、二、三産業聯動,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特色産業化,使生態更優、縣域經濟更強、群眾生活更豐,農牧民融入現代社會的步伐更快,建設草原明珠城鎮,使紅原成為統籌城鄉發展高地、現代牧業示範基地。推進和諧紅原建設,就是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築牢群眾基礎,創新社會管理,實現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紅原成為各族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團結進步和諧福地。

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