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兩岸企業家峰會”:新合作模式的契機

時間:2013-07-11 14:41   來源:台灣網

  日前,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蕭萬長近來倡議成立“兩岸企業家峰會”,為兩岸企業往來打造新平臺。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這應是兩岸産業邁向新合作模式的契機。

  社論摘編如下:

  如何增進兩岸産業合作,一直是兩岸經貿交流中最受關注的議題,但因兩岸産業逐漸由互補走向競合,在過度期,競爭成分還高於合作,因此如何走下去,需要搭出更堅實的橋梁。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蕭萬長近來倡議成立“兩岸企業家峰會”,為兩岸企業往來打造新平臺,應是兩岸産業邁向新合作模式的契機。

  近來國際經濟環境丕變,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盛行,兩岸經濟與産業結構面臨轉型升級壓力與日俱增,如何發揮兩岸優勢互補,提升産業合作層次愈顯重要。多年來兩岸産業合作給參與的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産業內貿易快速發展,凸顯兩岸産業融合愈趨緊密,兩岸夥伴關係甚至在歐美主要市場供應鏈上,合力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兩岸企業自發性、單打獨鬥的合作模式似已不符需求,合作的層次亟須向上提升。

  過去幾年兩岸主管官署透過海協、海基兩會平臺協商形成共識,先後推出“搭橋項目”,以及在ECFA架構下成立兩岸産業合作工作小組,定期舉辦兩岸産業合作論壇,前者選定了十多個産業,共同探討雙方合作對接機制;後者進一步就重點行業,推動試點合作,其中LED照明、無線城市和低溫物流等試點合作已獲初步成果。

  然而,近年來透過這些制度化平臺推動合作,嚴格説來成果並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在實務運作中存在一些障礙和瓶頸。譬如,過去兩岸企業常因企業文化、經營理念與策略相異等原因,在合作過程中常發生糾紛甚或導致破局,包括智慧財産權保障、合營糾紛等層出不窮。大陸企業與臺灣企業洽談合作時,同樣也存在信任不足的問題。看起來,未來兩岸産業合作想要獲得突破性發展,強化兩岸産業互信基礎,以及落實自由化政策,是首應克服的瓶頸。

  兩岸産業合作的範疇,除傳統的直接投資和貿易活動之外,相互持股、合作制訂産業標準和共創品牌等都是可行的方向。但合作能否順利展開並取得成果,政策引導和支援力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改善環境條件、排除制度障礙和提供誘因等方面。譬如,市場進出自由是産業合作的重要前提,兩岸主管官署應致力於排除市場進入障礙,塑造公平競爭環境。

  其次,兩岸産業合作要提高層次,影響兩岸産業對接的技術標準存在瓶頸,必須突破;目前雖然已有民間團體積極奔走推動兩岸共同制訂産業標準,也取得初步成果,但其中涉及公權力,兩岸主管官署應儘快協商確立頂層設計機制,並針對兩岸産業技術共同研發,提供誘因,鼓勵發展。

  兩岸産業優勢互補,可以開展合作的領域相當多,如電子資訊、通訊、金融、生技、醫療保健、汽車、綠色産業等,都具有強烈的互補性,透過相互參股、産業鏈整合、創建共同品牌等方式,兩岸産業合作空間廣大。兩岸主管官署已搭建合作的橋梁和平臺,有序地推動中,不過,企業是否願意付諸行動,才是未來兩岸産業合作進展的最大關鍵。

  “兩岸企業家峰會”由蕭萬長主導,成員包括臺灣多位卸任財經首長,以及各大企業負責人,層級拉得很高,而且務實地成立資通訊、能源石化、金融、中小企業、健康照護和生技等六個小組。以這個組成結構,必然有助於排除兩岸企業界的心理障礙,增進互信的基礎,並確實掌握企業界進行合作的意向和需求。民間已經動起來,兩岸主管官署也責無旁貸對産業界亟待解決問題,應儘速排除雙向投資的制度障礙,更應加速完成ECFA後續協商,簽署服務貿易和貨品貿易協議,降低市場準入門坎。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