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蕭永瑞分享國學精髓
《國學經典讀本》為何進入全市中小校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品質?12日,蕭永瑞與家長、學生們分享了四篇經典國學文章的精髓,共同解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
哈佛“人生贏家”與中國優秀傳統相通
什麼樣的人,最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在讀書會的開始,蕭永瑞就提出一個廣大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她講述了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研究從1939年開始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點滴不漏。
“這項研究已持續76年,被研究者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經濟復蘇、金融海嘯,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最終,這批人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愛、溫暖和親密關係,能讓一個人成為最終的‘人生贏家’”。蕭永瑞介紹,具體影響因素包括不酗酒吸煙,鍛鍊充足,童年被愛,共情即“推己及人”,還有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
這個哈佛大學的知名研究,吸引了在場的所有家長。蕭永瑞出生於臺北,師從國學大師南懷謹三十余載,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獲MBA學位,曾任職美國華爾街。深厚國學根基和豐富海外求學工作閱歷,讓蕭永瑞接觸到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更了解國人當下的心理,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贏”。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是身心健康、自理、自立、立人利他,這與哈佛大學‘人生贏家’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蕭永瑞説,這證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仍有很積極、重要的作用。
國學經典蘊藏全面的“成人”理念
“《國學經典讀本》包含的4個篇目,就可以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經久適用的教育理念。”蕭永瑞從具體篇目入手,帶領家長和學生們走進經典國學。
《弟子規》和《朱子治家格言》是兒童啟蒙讀物,也是我國傳統的家教名著。蕭永瑞介紹,這兩篇文章教育了孩子灑掃、應對、進退的行為規範、文明禮儀和行孝為善的做人基本道理。“文章中的許多內容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大學》的第一句話,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明德是自我道德要求;親民是對他人的態度;止于至善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蕭永瑞介紹,一篇《大學》講從內在的修身齊家,到外用的治國平天下。最後的一篇是《中庸》,它是齊魯文化的精品,用溫柔敦厚的精神理念熏陶孩子寬厚、包容的胸懷。“這兩部經典都強調親民、包容,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要懂得推己及人,也就是現在所説的‘雙贏’‘多贏’。”
“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非一日之功可融匯于胸,誦讀記憶是對待經典的最好方式。”蕭永瑞表示,十三歲以前是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期,在經典誦讀中儘量多背誦。小學低年級段孩子的理解力雖然較弱,但對於行為規範、文明禮儀、行孝為善的道理,家長可以詳細講解教導,迅速奠定孩子的道德基礎和文明習慣養成。中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進入文本學習理解,反覆吸收經典文化。
知行合一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落地”
背誦經典國學只是學習的第一步,在蕭永瑞的眼裏,只有“知行合一”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落地”。
“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是蕭永瑞給家長、學生們提出的踐行方法。在武漢外校美加分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記錄自省的“功過格”。孩子們每日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在學習上,是否掌握了課堂所學;在生活上,是否誠信;在為人上,是否忠實。最後記錄在功過格上。“通過記錄和反省,學生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學會自我管理,與人為善。而日日做、天天行,習慣成自然即出效果。”
蕭永瑞拿出了一摞學生寫的“功過格”,展示給在場的家長和孩子們。“在學校裏,有這樣一個孩子。剛進校時,他背誦了國學經典,但卻不知道如何行善,每天的記錄都是幫同學刷飯卡。刷了兩周的飯卡後,他慢慢理解到幫助人的快樂,終於開始有了其他善行的記錄。”蕭永瑞講述的“刷飯卡”孩子的“呆萌”和進步的小故事,讓家長和學生們在笑聲中感受到了自省的力量。不少家長當即表示回家就開始試行記錄功過格,與孩子共同體驗自省和進步的快樂。
蕭永瑞薦書: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其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全文短短八十六字,將儒家學者追求高潔品格、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核心思想囊括其中,此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黃潔瑩 潘麗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