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要聞播報

臺灣看中“一路一帶”機遇

2015-02-14 12:13     來源:人民政協報     編輯:栗琰

  儘管GDP自2010年以來,一路在8%以上減調到近幾個月7.4%上下徘徊,在一些境外媒體和“觀察家”眼裏,中國大陸經濟正在走向全面衰退。不過,由於大陸GDP的下調發生在近幾年一直強調調結構背景下發生的,加上強勁的網際網路服務業高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臺灣各界依然看好大陸經濟的未來走勢。

  臺商眼中的大陸經濟今後很長時間內都不存在沒有

  “數萬億網路交易,已經成為大陸從工業化向服務業轉型的重要標誌。”這是北京一位已經開始從來料加工的傳統産業向網際網路服務業轉型的臺上的感慨。

  從數據看,儘管近幾年一貫支撐大陸經濟高速發展奇跡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在2014年均呈現全面走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質增長率只有10.9%,創11年來新低,而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只有15.1%,是2001年以來新低。

  不過在上述這位北京的臺商眼裏,經濟下行並沒有造成大陸的就業壓力,無論從人才市場或是業內招工情況看,大陸就業市場依舊相當穩定,而就業穩定帶來的則是大陸消費能力的穩定。

  此外,阿里巴巴和其他網際網路在這幾年表現出強勁勢頭,尤其這些網際網路行業每年數萬億的交易,引爆美國股市,可以用“驚艷全球”來形容。這一點對於上述北京這位原來從事傳統製造業轉型為網際網路服務業的臺商眼裏,有一組令他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數據:2014年大陸網上零售額高達2.78萬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大幅增長49.7%,網路零售業成長速度及規模擴張則更加驚人。尤其在一些重要節點,如“雙十一節”(民間稱之為“光棍節”)就一天時間,僅阿里巴巴一家網際網路企業就實現網購銷售額高達571億元人民幣。

  而強勁的網際網路服務,還同時帶動了近年來大陸異軍突起的快遞業,為運輸、金融等産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大陸經濟結構轉型,服務業比重持續提升。”在上述這位臺商眼裏,大陸的GDP雖然在小幅減調,但大陸經濟似乎正在朝著其幾年前制定的發展目標——服務業比重進一步加重。根據商務部公佈的數據,2014年前3季,大陸服務業已經佔GDP的比重提升至46.7%,高於第二産業工業0.025%。

  “因此説,無論是大陸有關部門公開公佈的數據,還是大陸同胞的直接觀感,實際上都表明大陸經濟依舊後勁強勢。”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一位專家認為,GDP數據下調並沒有讓大陸經濟發生實質性經濟下滑。

  “一路一帶”不僅為大陸也為臺灣帶來商機

  而在臺灣“中研院”一位研究區域經濟的專家眼裏,大陸不僅有著強勁的內部市場作為發展後盾,“一路一帶”戰略還將讓很多國家和地區共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機會。

  “儘管大陸的‘一路一帶’戰略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陸這一戰略和美國上個世紀的‘馬歇爾計劃’完全不同,它將帶動沿途國家和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臺灣“中研院”上述專家認為,大陸和世界上一些地區或國家不同,提出“一路一帶”戰略完全不是在炒作概念,而是要把它落到實處。

  該專家認為,從去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APEC期間大陸的做法———除了邀請亞太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外,還邀請了非亞太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基本都是“一路一帶”國家,“這就可以看出,大陸要把這一戰略落到實處。”

  而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國務院常務會議分別就“一路一帶”戰略召開專門會議,並成立領導架構則成為海內外觀察家“一路一帶”戰略的關鍵點。

  臺灣輿論普遍認為,“一路一帶”戰略實施最清晰的路線圖應該要等到今年的全國兩會,大陸在這期間應會拿出具體實施方案的細則。

  臺灣輿論認為,“一路一帶”戰略既有外交戰略考量,更有大陸對於轉型的堅定選擇。這樣的背景,讓臺灣各界嗅到了“一路一帶”給臺灣帶來的商機。輿論認為,過去臺灣把大陸轉口貿易的加工廠,臺商來大陸發展主要利用大陸相對廉價的土地和人力。同時,相對於臺灣,大陸還是其産品的最大市場。

  但經過經濟艱難轉型和近些年大陸經濟高速發展,低人力成本開始不斷上升,而大陸科技進步速度之快,也讓臺灣一些企業覺得自己喪失了競爭力。因此,臺灣需要做出的第一個佈局,就是把對大陸的傳統兩大定位,向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轉移。在這方面,兩岸有異曲同工的需要,這也是大陸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後,臺灣看到的機遇———臺灣要“借船出海”。

  臺灣輿論認為,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大陸承諾將投資400億美元,改善新絲綢之路經濟區的交通路網。而新絲綢之路包含兩部分,一是連結中國─蒙古─俄羅斯的經濟帶及連結歐洲中國大陸橋,這部分臺灣較缺乏歷史淵源與投資經驗,除了參與大陸西北部經濟發展計劃外,其餘地區較難著力。但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連接中國與太平洋及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臺灣大有可為。(高楊、孫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