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臺胞捐資助桑梓 辭世長眠故鄉里
中新社重慶11月7日電 重慶渝北區茨竹鎮,華鎣山海拔近800米,山村靜謐,空氣清新。
7日,“洪玲臺胞幼兒園”盛開一簇簇秋海棠,孩子們在院中嬉鬧奔跑;飼養角的小白兔從籠中探出腦袋,鴿子咕咕叫;院門上書“海峽同胞親又親,兩岸人民心連心”。
幼兒園後門外20米處,臺胞陳洪玲的墓碑被雨水沖刷得乾淨整潔。
陳洪玲1925年出生在重慶渝北區茨竹鎮大溝村,抗日戰爭期間從軍,1947年赴臺灣定居。1993年,他從臺灣返鄉探親,出資創辦這所山村幼兒園。2011年與世長辭,享年86歲。家人將他安葬在家鄉的山坡上,也是“洪玲臺胞幼兒園”旁。
“我三哥創辦幼兒園,是為了那些農村打工者的子弟。”83歲老翁陳安琥撫摸著陳洪玲的墓碑告訴中新社記者,其兄自小需走幾十里山路進城讀書,深諳山村孩子讀書難。他上世紀90年代返鄉探親,發現改革開放使家鄉農村夫妻進城務工潮涌起,留守兒童教育成問題,於是先後出資4萬元人民幣,創辦“洪玲臺胞幼兒園”,以“為打工者服務,給父母親解憂”之名,招收3歲至6歲的留守兒童。
負責管理幼兒園的陳安琥稱,20年來,這所幼兒園一直髮揮著照顧和教育留守兒童的作用。目前該幼兒園197名兒童中,有111名留守兒童長年寄宿。當地方圓幾十里,外出務工者都願意將孩子送到這裡就讀。
家鄉的其他中小學同樣受到陳洪玲的捐助。據其墓旁石碑記載,1995年至2000年,陳洪玲先後捐資約85萬元人民幣,為茨竹鎮華鎣中學修建圖書館、體育館,為茨竹鎮中心小學校修建禮堂。他在華鎣中學設置“洪玲獎學金”和“洪玲助學金”,至今每年仍在向優秀生和貧困生發放。重慶渝北區教育部門稱,正是因陳先生長年累月的捐助,才使得茨竹鎮部分鄉村中小學的基礎設施和教學品質不斷改善。
“教育落後,無法強國。”陳安琥説,這是陳洪玲生前的口頭語,也是他長年累月捐助家鄉教育的重要原因。陳洪玲無兒無女,幾乎將畢生財富都用於捐助。
《丟手絹》的歌聲響起,孩子們的歡笑聲在山間飄蕩。陳洪玲枕著孩子們的歌聲笑聲,長眠於此。(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