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推動兩岸產業合作三大新契機
東南網10月29日訊 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挂牌滿一個月。這一個月來,上海自貿區成為臺灣最關注的兩岸議題,臺灣“國策”研究院、臺灣商業總會、中華經濟研究院等多家機構分別舉辦多場上海自貿區的研討會。
其中,本月下旬由中華經濟研究院和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論壇規模最大,原本預計80人規模,卻涌入350多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蔣碩傑會議廳內座無虛席。上海自貿區將對兩岸產業合作帶來何種新變化,成為兩岸專家的一個重要觀察點。
契機1 由二產升級為2.5產業、三產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盛九元研究員認為,兩岸產業合作從2005年開始談判,特別是自2008年以來舉辦了3次產業合作論壇,選定了6項合作產業,然而基本上停留在產業交流層面。這種產業交流主要體現在投資帶動貿易的形態,以機電類的中間加工產品為核心,兩岸共同從事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和代工組裝。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幼文稱,上海自貿區是大陸開放的升級版,新增重點是服務業,大陸臺商制造業基礎雄厚,十分有條件進行探索性延伸,邁向高附加值的2.5產業和第三產業。2.5產業指生產性服務業,從第二產業自然延伸出來,介于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並且服務于制造業,例如金融、技術與投資咨詢、廣告設計、行銷、倉儲物流、批發零售等。盛九元指出,新形勢下,兩岸完全可以攜手建立物流、批零、連鎖加盟業等世界級品牌。
大陸正在大力扶持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高端設備制造等六大戰略新興產業,盛九元認為,兩岸可在新興產業方面尋求高附加值的合作新模式,擺脫廉價代工舊模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