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臺企漸入管理人才交接棒期
作為臺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自2007年開始推動“臺灣大學生赴大陸臺資企業研習”,除了想讓臺灣學子感受臺商的創業精神、拓展個人視野外,另一個主要目的是希望讓臺灣年輕人及早了解大陸的發展環境,並幫助臺企從中甄別優秀人才作為儲備幹部。該項活動從第一年參加學生48人、贊助臺企16家,到今年有191位臺灣大學生和近百家大陸臺企參與。陳明璋認為,臺企參與熱情升溫,説明投資大陸20多年後,確實到了管理人才交替的時期,並且,轉型升級中也客觀需要熟悉市場行銷的知識型人才。他甚至曾接到過一個特殊的任務:一名臺商拜託他把自己的兒子和一些臺灣優秀人才送到大陸接受培訓,以便組成接班團隊。由此可見,許多大陸臺企開始為接班大戲謀篇佈局。
“兩岸交流往來日漸密切,大陸經濟發展應該是臺灣大學生不能回避的一個詞彙”。陳明璋認為,能在危機後倖存下來的臺資企業,必然有其生存之道,希望臺灣大學生能夠通過實習,了解這些成功臺企的經營理念,實地感受大陸經濟的脈動,觀察企業實際運作與學校的教科書內容有何落差,“説不定員工也可以變成‘員外’”。
連江清祿鞋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蔡嘯秋來大陸工作20多年,雖然到了退休的年齡,卻欲退不能。蔡嘯秋表示,最早一撥來大陸投資的臺企大都面臨交接班的問題,很多企業早幾年就開始臺籍幹部儲備。以清祿鞋業為例,清祿目前生産和業務一線高級主管大都是臺籍幹部,公司在五六年前就開始臺籍幹部的儲備工作,現在每年都要招聘幾個,先派往越南、印尼等地分公司歷練,以打造臺幹的第二梯隊。
蔡嘯秋認為,相對於大陸大學生來説,臺灣大學生對臺企的企業文化和工作方式等容易適應,在島內選擇機會有限的背景下,赴臺企工作的意願性一般較高。尤其是兩岸薪資水準逐年拉近,進一步為臺灣青年人才“西進”掃平障礙。目前,剛剛畢業的臺灣大學生在島內月薪在3萬元新台幣(約合6700元人民幣)上下,雖然來大陸臺企工作大概也在三到五萬元之間,“但這些可是純賺的,臺企大都會支付臺幹日常的食宿和往返臺灣的交通費用。並且,駐外經歷也能為今後的求職加分。”
“人不親土親”,臺商臺企在大陸創業重視抱團協作發展。對此,福州鉅全汽配公司負責人薛瑛哲説,很多臺企並不避諱愛用臺灣人才的想法。薛瑛哲介紹,在鉅全公司,10余名臺幹只佔2000名員工的很少部分,但“長年下來比較穩定,相比較于大陸職業經理人,團隊協作能力更強”。
“幾乎當成自己企業的‘種子’來培養”,薛瑛哲在談到兩名到公司實習的臺灣大學生時説了這樣一句話。除了正常的實習之外,公司還打算委以相關專業課題研究,希望他們能為公司轉型升級提供不一樣的思路,也看看能否為企業招攬到合適的人才。薛瑛哲介紹,作為在大陸前列的汽車活塞生産企業,鉅全公司正致力於生産更加自動化和提高産品附加值兩方面,“無論是生産線如何更加自動化,還是從家用型轎車向比賽用車活塞的升級,都需要優秀人才的支援”。
福州臺企普遍面臨高級主管交接班的問題,臺灣優秀大學生是否可以迅速補位?一些臺企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福州臺企大多以傳統製造業為主,更傾向於使用有工作經驗的臺灣青年人才。並且,兩岸“80後”“90後”不太能吃苦,韌性稍顯不足,應當多從實踐中積累經驗,擺正心態,放下身段,儘早成為能夠接棒的實用型管理人才。 (記者 朱力南 實習生 潘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