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臺商雜誌&網路

臺商如何防範 美國“財政懸崖”?

2013-02-04 13:58     來源:臺商雜誌     編輯:王思羽

   何謂“財政懸崖”?

  2001年1月20日,小布希就任總統,為刺激經濟長期增長,在當年頒布了《經濟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案》,將最高所得稅稅率從39.6%降低到35%;2002年,又將資本利得稅稅率從20%降到15%,並將對股息徵收的個人所得稅稅率從35%降到15%。

  按照時間表,最高所得稅率的降稅本應在2011年年底結束,但因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1月20日就任總統的奧巴馬被迫將減稅時間延長了2年。為刺激消費,奧巴馬還宣佈從2011年起,將美國工資稅從6.2%下調至4.2%,同時出臺失業救濟金計劃,二者所對應的政策週期分別為2年。但這種硬性減赤的做法,卻可能讓美國經濟再次陷入深度衰退。

  稅收的減少和經濟刺激計劃産生的巨大開支,使得美國財政捉襟見肘、舉步維艱。由於兩黨在減赤問題上爭鬥不斷,美國參眾兩院2011年設定了觸發機制,即如果在2013年1月1日仍未達成共識,則民主、共和兩黨各自主張的政府開支項目,將需分攤減赤金額,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削減政府開支1.2萬億美元。

  小布希政府的上述稅收優惠減免和奧巴馬政府的2%薪資稅減免、失業補償措施延長,以及自動削減等措施的到期日,恰巧齊聚于2013年1月1日。由於以上問題,特別是自動削減赤字機制的啟動,會使政府財政開支被迫突然減少,使支出曲線看上去狀如懸崖,故得名“財政懸崖”(Fiscal Cliff)。“財政懸崖”一詞由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最初使用。(李曉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