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人物

臺商王人瑞奔走于兩岸:思鄉,讓他200次回大陸

2014-02-27 09:44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編輯:孟雅詩

  日前,泉州鯉城區檔案館舉辦了一場名人檔案展。展館內擺放著各類書籍,有家書、記事本、手稿等,足有數十冊,共計九十三卷,達數百萬字之多。這些檔案資料都是王人瑞無償捐贈的,涉及閩臺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其實,此次從臺灣回到家鄉,主要是校對即將出版的《泉州開閩王氏通譜》第一輯,之後還將刊出兩輯,總共是60代。”王人瑞説,“從第一次回大陸省親算起,這已經是我第400次往返兩岸了。”

  “早期兩岸交流多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參與者缺乏文字記錄的主動意識,保留下來的材料少之又少,即便有也是零散的,蒐集難度很大。而王先生的材料既豐富又完整,真的很難得。”泉州鯉城區檔案館館長李曉端説,“有些泉州傳統文化現在都沒了,可臺灣還保留至今,王先生又將這些傳統文化帶回了泉州。”

  祖籍泉州的王人瑞出生於1925年,目前是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名譽會員。近日,在位於新華北路的住所裏,記者見到了王人瑞。雖是耄耋之年,但王人瑞精神矍鑠,回憶起往事,老人家侃侃而談。

  1947年,王人瑞從海疆專科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當時臺灣剛剛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百廢待興,為了建設臺灣,國民政府分派專業人才赴臺援建。沒想到這一別,一條淺淺的海峽就將王人瑞與家人阻隔了41年。

  在臺灣期間,王人瑞獲得了註冊會計師資格,後來,他辭去了公職,當起了職業會計師,這一幹就是50多年,也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會計師給公司做賬本,都要手寫底稿,然後存留起來。”王人瑞解釋説。

  隨著年紀的增長,王人瑞的鄉愁越來越濃:不知道家鄉的阿爸阿媽怎麼樣了?小夥伴們還記不記得自己?母校還是不是原來的模樣?每當思鄉的情緒莫名湧來,王人瑞的心裏總不是滋味。

  為了緩解思鄉時的苦悶,憑著記憶,王人瑞手繪出一張家鄉的城郭地圖。“有一次,幾個同學過來做客,看到地圖,紛紛指著圖上的位置,爭先恐後搶著説,這裡是西街、那裏是某條小巷子、這是某某學校……”王人瑞説,“一頓肆意的排解之後,大家又突然變得安靜,有的人眼眶濕潤,有的人老淚縱橫。”

  1988年中秋節,在臺灣開放老兵回鄉探親後的第二年,王人瑞終於“回家”了。“從廈門機場出來,看見許多同學和好友都來了,大家相互擁抱,熱淚盈眶。”

  自那以後,王人瑞積聚已久的愛鄉之情迸發了出來。“頭2年裏,我出入大陸十二次之多,足跡遍及中原、華東、粵南、西南和長江流域,被臺灣朋友們戲稱為‘大陸通’。”王人瑞説,“每次來大陸,一定要到老家,平均下來每年回泉州6次,幾乎是每兩個月一次。”

  多年來,王人瑞先後組建了臺北晉江同鄉會、閩臺會計師業務研討會等民間組織,他奔走于兩岸,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盡心盡力。“兩岸會計師業務研討會一年舉行一次,由兩岸四地輪流主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0多次,前五次都是我負責操辦的。”王人瑞説。

  王人瑞熱心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他捐助好友的後代子孫完成學業,其中不乏碩士和博士生。他還用自己所學的專業,介紹臺灣地區的稅法制度,為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出謀獻策。

  眼下,年事已高的王人瑞不辭勞苦,筆耕不輟編制《泉州開閩王氏通譜》。在王人瑞書房的一個書櫃裏,整齊擺放著十來本家譜著作,有《臺北王氏族譜》《太原王氏族譜》等。這些族譜所需的材料,都是王人瑞自費從圖書館和私人手上購得的,蒐集、整理、編纂、校對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説起《增補龍塘王氏族譜》,還有一個小故事。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人瑞在美國一家圖書館無意間發現了有關龍塘王氏的材料,於是他就分批次聘人手抄了出來,這才有了現在的《增補龍塘王氏族譜》。“雖然辛苦,但是作為開閩先祖王審知的第39代孫,我責無旁貸。”王人瑞説。(記者林劍波 通訊員 林明華)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