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臺灣産業界難覓所需要人才 有3失衡現象
中新網12月6日電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5)日表示,産業界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他觀察到臺灣地區年輕人期望與現實、産學需求、不同層次訓練與需求等三大失衡現象。他強調,臺灣不需要148所大學,當局者需要拿出勇氣,從教育改革做起。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張忠謀昨應邀出席第二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詢會議。他指出,人才問題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議題,這是一切的基本,既然他出席諮詢會議,所談就聚焦在科技人才。
以臺積電來説,對於人才問題沒有什麼好抱怨的。臺積電有4萬名員工,博士生約佔2%、達800人;碩士生也有2000多位。過去幾年,臺積電提供很好的就業條件,也是畢業生最想進入的公司。
張忠謀説,他希望可以延攬更多的創意人才,但這跟有多少博士生是沒有相關的。
綜觀臺灣全局,張忠謀認為,人才問題真的很嚴重。年輕人面對很多問題,幾十年來這些年輕人,在大學接受教育,以為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但現在似乎已“破滅”。
另一方面,産業界則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他觀察到有三個失衡的現象,首先是年輕人的期望與事實有出入,其次,産業的需求與學校教育所訓練出來的人才,有差距;第三,不同層次的訓練與真正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張忠謀指,在千禧年後的第一個十年中,當時沒有那麼多的競爭者,當時臺灣所訓練的工程師,廣為外商所用,像是飛利浦就將臺灣當成生産基地,最巔峰時期有3萬名員工;而隨著大陸的崛起,把勞動密集型産業接手過去,臺灣的人才也因為了解大陸的環境,將生産移到大陸去。
但近來勞動密集型公司均遇到挑戰,且網路崛起的這個機會,臺灣也沒有把握到,臺灣該如何面對呢?
張忠謀語重心長地説“教育需要徹頭徹尾的改造,主事者需要有勇氣”。他建議,應舉辦教育會議,主管單位也應與會,凝聚社會各界共識。“我們不需要140多所大學、我們需要更多的技職學校,我們不需要背誦式的學習,或透過背書來通過考試的人才。”
他也鼓勵博士生進入産業界服務,然而博士生與創意者不能劃上等號,培養創意者需幾十年的時間,並非一蹴可幾。
延伸閱讀